“资产负债表衰退”说对吗?


辜朝明(2008)将日本的经济衰退(还包括1929年到1933年的大萧条以及当前美国的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济衰退)解释为资产负债表衰退。他还提醒学界和业界需要同时从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和负债方看待经济衰退。这样的观点同样可以从强调信贷的金融加速因子说的学术团体中找得到。它强调流动性陷阱是债务人行为转变的结果,从而将之和信用经济的关系中加入了新的关联,因而具有很多的真理成分。但他的理论,更确切地说是他所持有的关于经济衰退的思想中,还有一些明显错误和矛盾之处,需要在这部分提出来,加以完善。
首先,他反对日本长期经济衰退的信贷紧缩观点的理由是没有说服力的[1]。金融加速因子模型中关于信贷紧缩的许多文献都是指的是广义信贷。伯南克的文章指出,19911993年间的经济衰退并不具有信贷紧缩的特征。尽管银行信贷变得不足,但美国上市公司却在债券市场获取更多的资金,正如辜朝明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在美外资银行在商业和工业信贷市场所占的份额也在迅速扩大。信贷紧缩主要指的是放贷方提供贷款的意愿降低,贷款条件提高,信贷限额削减,它意味着信贷资金供给曲线大幅左移。如果信贷需求仍然较高,市场的结果就是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必然大幅上升;反之,如果信贷需求低迷不振,带来的结果是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必然降低,市场均衡的结果是,前者广义信贷提供量较低,而利率较高;后者广义信贷提供量较低,而利率较低。日本商业银行的大量不良贷款问题和呆坏账是降低了它们向日本企业提供信贷的意愿和能力,但不能据此推断不存在不良贷款和呆坏账的众多外资银行就愿意向日本企业扩大它们的放贷规模。大量不良贷款积累已经不是影响拥有它们的商业银行自身提供贷款意愿和能力的变量,而是影响所有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意愿和能力的宏观经济变量,它直接表明非金融企业在亏损。只要不良贷款成了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即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外部性,即便是没有不良贷款和呆坏账的金融机构也不愿意扩大它们的信贷规模。对于那些在日的外资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影响是和日本国内银行的影响几乎是同等的。也是同样的原因,日本企业在企业债券市场筹资也碰上了巨大困难,截至到2002年,日本的债券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新增债券的发行额始终都没有超过债券的偿付额。因此无论是从上述筹措资金的三条渠道的哪一条来说,日本长期经济衰退都具有信贷紧缩的特征,而且是和信贷需求急剧下降共同作用的信贷紧缩,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广义信贷提供量的低水平和诸如贷款利率和企业债券利率的低水平同时存在。而夹带着信贷需求大幅下降的信贷紧缩正好是经济虚拟化条件下发生流动性陷阱的必要特征。单单是信贷紧缩未必就意味着流动性陷阱。
其次,它提出的负债最小化说,让人摸不着头脑。负债最小化指的是债务为零呢还是指的是不良债务为零还是将债务降低到某个安全水平,这一问题在文中缺乏明确的说明。他一方面说,在其资产负债表问题被发觉前,应将负债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另一方面在其他多处,却说在资产负债表状态良好时,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当其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总额超过其资产总额时,就应该是破产,照这样说,日本在泡沫破灭期间负债超过资产的商业银行和非金融企业都应该破产,但它们却不破产,因为主管机构认为大量的破产特别是金融机构的破产会有损于日本昔日在世界上金融大国和经济大国的国际形象,那么既然不让破产,途径只有一个,就是辜朝明所说的企业由此集体转向追逐负债最小化的目标。因此他的负债最小化并不是将负债降低到某一安全水平。根据文中的意思,负债最小化应该意味着彻底清理掉不良债务时的负债水平,而那个负债水平谁也不知道。但无论如何,负债最小化只能解释日本,不能解释大萧条和当前美国的金融危机。因为在美国,金融机构和企业破产没有这么大的障碍。那些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当然会想法设法调整自己的财务结构,采取和日本银行和企业同样的措施降低自身的债务和处理自身的不良债务,但其目标根本不是什么负债最小化,而是将负债降低到将违约风险维持在可控制范围的安全水平,申(20082009)对实行以市盯价会计规则和在险价值管理的证券交易商将负债水平,违约风险和资产价格的联系机制说的很明确,当资产价格下跌时,投资者要么补充交易保证金,要么卖掉资产进行强行平仓,而当资产价格普遍下跌时,只有卖掉资产偿还债务一途,但它们的目标仍然是将债务降低到违约风险可控的水平而不是含义模糊的负债最小化。

最后,他强调企业自身进行负债最小化的偿债努力的过程是十分缓慢的。在六大城市商业不动产价格暴跌87%1500万亿日元的国民财富被蒸发的情况下,没有哪家企业能够在一两年之内修复遭受重创的资产负债表。他说,对于一个正常企业,修复自身的资产负债表至少需要五年;而对在泡沫高峰期购置了不动产的企业来说,则可能需要20[2]。与其说大量不良债务的形成以及进行自身负债最小化的缓慢努力将日本拖入了长期的衰退,倒不如说,日本经济一直就缺乏一个能够迅速让这些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和企业破产的制度安排使得这些机构尽快从长期偿债的泥沼里走出来。如果有这样的破产机制,日本政府又能够像瑞典央行那样积极帮助商业银行和企业清理不良债务的话,日本经济应该不会陷入这么长时间的经济衰退。



[1] 见该书的第6页。
[2] 见该书第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