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第三方销售与京东模式


  今天看《每日经济新闻》报道,说目前有几家基金第三方销售机构已经率先“突围”,获得证监会备案,而其余机构还在材料审核阶段。

  说实在,大家对基金第三方销售机构不算特别重视,因为银行在前面摆着呢。牛市的时候,银行由于网点优势,公募动辄上百亿,私募也有几十亿;熊市的时候,第三方咨询人员的专业性优势倒是显现了,但架不住需求端大幅萎缩。因此,第三方销售机构在同公私募基金公司谈判时上的最重要筹码——销售量上总是有软肋。但第三方销售机构由于初期投入成本非常高,在要价上又不愿意打折扣。因此每次谈下来的结果总不能皆大欢喜。

  但一旦销售牌照出来,个人认为,第三方销售机构将迎来一个跳跃式大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几次历史性机遇。第一波出现在外贸领域,不管你做代工,还是做贸易,只要做就是万元户;第二波出现在房地产领域,不管你是盖房子,还是买房子,只要沾边就是高净值人群。

  第三波我觉得会出现在金融服务领域,看看国外的富豪分布就不难想象。以前在金融领域是绝对的国有垄断,现在某些领域放开后,市场化的公司可能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历史性机遇。在前两个历史性机遇出现的时候,只要胆大就能成功,那么现在这个机遇出现了,会不会也是这样呢?

  京东模式在互联网公司中并不稀罕,在我看来,它在第一阶段的盈利模式就是不断融资。因此,它的经营目标也很简单——规模。当一个公司不计成本冲规模的时候,竞争对手如果毫无准备,当然是不堪一击。这种模式在现在的电商领域很流行,大家争议也很大,是否成功,我不是专家,也不敢下断言。不过,如果把这种模式引入第三方销售机构,是否会发现另一个京东呢?

  个人认为,很有可能。首先,各路资本其实对中国的金融服务业发展也非常看好。以前只是碍于管制没有放开无从下手罢了,其实它们早就垂涎欲滴了。一旦第三方销售牌照下来,大家肯定一哄而上,N轮融资之路绝无问题。再者,中国人民经过股票、基金、房子、黄金、艺术品等各种暴利机会教育之下,一方面财产性收入增加,另一方面心全活了。对能带来各种投资机会的理财咨询机构需求强烈。如果这时出现一个像京东一样的机构,公开叫嚣并实践着要把“赔本赚吆喝”进行到底,难保不会来个“京东式”规模增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