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孝、家和国。这是论语中说得最多的命题。由己推人、由家及国、从小见大更是充分的体现了孔子甚至是整个儒家的思唯模式。从修身到齐家,再到冶国、平天下。用对待兄长的态度,看待上级。用对待父亲的态度对待君主。于是就有了“忠”。孔夫子及后世的儒学者们,就是要用这样一种“类亲情”的观念。试图通过亲情的钮带来维系着一种君君-臣臣-父父的上下关系。从而以家庭的模式。去创造世界,改造世界。这是长期以来,尤其是建国后的一段时间,为大家所逅病的。因为马氏学者们,敏锐的在这看似和谐的,甚至是看似亲情的、温情的背后。看到的是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压迫。于是就说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为赤裸的阶级压迫抹上一层温情的面纱”这也许不是全无道理。所谓的“君权、神权、族权”的“三座大山”也是不能完全否认的。但是,是不是完全意义都是压迫呢? 至少孔老夫子本人未必是那样想的。
仁孝家国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