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期的两则新闻看以色列和中国的国家形象


    所谓的国家形象,是一个非常古老而重要的话题。早在古希腊时代,著名的政治史学家修昔底德就曾论及雅典城邦国家对“荣誉”和“威望”的追求,他认为对安全、荣誉和私利的追求是国家和个人的本性。而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形象是指“能够引起人的思想和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从现代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新闻媒介和新闻言论报道中所呈现的形象,或者说,国家形象是“一个主权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所展示的形状相貌以及国际环境中的舆论反映”,它是一个国家无形资产和综合国力的体现,是现代公民对一个国家总体形象的认知和评价。国家利益强调的是国家发展的经济标准,国家形象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上呈现的道德和价值形象。国家形象不能脱离国家利益而独立存在,同时对于正在崛起中的国家,也不能只顾国家利益而不顾国家形象。国民的形象、政府的形象和领导人的形象,都是一个国家形象的具体体现。

      中国目前虽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方面日益崛起,并从发展中国家逐渐变成世界大国,但从国家形象和国际舆论影响力,以及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方面并未达到相应的提高和国际地位,甚至我国国家形象在西方媒体和公众中被扭曲,被误解、疑虑和妖魔化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当然,这和我国未掌握国际话语权有关,同时也和我国的政府和公民在现实生活中所体现的真实形象有关。如果我们每天都有“躲猫猫”、“赵作海案”、“野蛮拆迁”和“最牛钉子户”等新闻事件发生,一旦被世界舆论广为传播,中国焉能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形成良好的国家形象呢?因此,如何通过公共外交重塑我国的国家形象,是我国政府和有良知的文化界人士很重要的一项紧急任务。

      以近期发生的两则新闻为例,非常充分的体现了我国和以色列政府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国家形象的巨大差异。

  一则是2011年10月份发生在广东佛山的一名两岁女童遭汽车碾压、18名路人见死不救的事件,不仅在中国引发一场道德大批判,也令全世界舆论为之哗然。著名的《环球时报》于2011年10月19日“要闻版”发表了一篇长文,名为《女童被撞事件让世界愕然》,作者是《环球时报》驻日、韩、法、德、英特约记者孙秀萍等五人。该文在一开头就写道: “这个一贯标榜道德、以雷锋为榜样的国家是怎么了?国际媒体试图随着中国舆论的愤怒声探个究竟,除了强调道德滑坡,有的还剖析到中国‘少管闲事的家庭文化’。”因此,“道德危机”成为中国让全世界诟病的大问题,中国社会道德滑坡关键在于缺乏信仰根基,它实际上是社会转型期的一种信仰危机,中国今后最大的问题,除了政治问题以外,还有社会问题。

      英国《每日电讯报》17日这样报道震惊中国的“小悦悦事件”:“一个两岁大的幼儿躺在南部中国的街道上,奄奄一息,她的血流入排水沟,而18个路过者没有一个人停下脚步去帮助他。”作者写道,数百万人观看了这起事故的视频——我没有在这里写上链接,因为事件太令人痛苦。人们在问,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这说明2011年的中国社会成了什么样子?

      是什么让中国人如此冷漠?路透社在题为“撞了就跑在中国引发灵魂反思”的报道中说,中国经济繁荣和贫富分化,令变化的社会价值观成为争议性话题,一些人哀叹道德为物质主义取而代之。中国许多人不敢伸手救人,担心被讹诈,此前曾经出现过救助者被判向被救人支付高额赔偿的官司。香港《亚洲时报》以“小悦悦与中国的道德之路”为题写道,中国社会将不得不认真审视过去30年的拜金主义,是金钱蚕食了同情心,引发了中国社会的道德堕落。

      英国《泰晤士报》在报道中强调,中国是一个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出过雷锋这样热心人的国家。然而,这些年伴随着“毒奶粉”、地沟油、肇事逃逸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有关中国人道德滑坡的拷问”不仅在国内争论激烈,在世界上也不断响起。正如赵启正先生在察哈尔公共外交2011广州年会中所言,“小悦悦事件”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深感耻辱。

      综上所述,这一貌似微不足道的舆论事件,却严重的影响了中国人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国家形象,是多少枚神七、神八升天也换不回来的不良结果。相反,近期以色列政府用1027名哈马斯战俘换回1名以色列士兵吉拉德·沙利特的事件,同样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关注。不仅让人想起几年前在以色列发生的一起福建3名偷渡农民工被炸身亡的善后赔偿事件,给世界人民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政府形象:那就是,在以色列生命是最宝贵的,也就是说生活在以色列是最幸福的。

      正如我的一位以色列朋友Cabo所说,“我曾经在中国世博会服务过,许多人一见了我的面就说,你们犹太人很聪明,你是犹太人,所以你也很聪明。我说,你没见过我,你怎么知道我很聪明?可见你们中国人比我们更聪明。”这就是国家形象在公共外交中的日常体现。通过“小悦悦事件”和“以色列与哈马斯换战俘事件”,充分体现了以色列国家形象和中国国家形象在世界上的巨大差异。唯有感动人心才能感动世界,要想重新塑造中国的形象,要求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克服自恋情结,努力提升我们的自身素质,完成真正的文化启蒙。

      我国的国家状况究竟是什么?我国的发展目标和公共外交目标究竟是什么?如何实现我们的目标?这是解决我国国家形象的GPS,只有确定了我们的目标,审视了我们的现状,才能找到达到我们目标的最佳途径。察哈尔公共外交2011年广州年会达成的共识是:中国人的国际形象是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中国人的良好的国际形象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提升中国人的国际形象,要充分发挥媒体传播的主渠道作用;提升中国人的国家形象,要发挥社会精英的典型带动作用;提升中国人的国际形象,要重视反省自身的陋习和缺陷。在此基础上我提出,要想真正变成世界大家庭的一员,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变成“世界公民”,“世界公民”在考虑问题时首先要从人类的角度出发,然后再从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出发,这是我们真正能够受到世界欢迎的基础。作为一个真正的“新中国个人”形象,身上必须有四大特点:传统、现代、中国式的和开放的中国人形象。这不仅是公共外交对我们的要求,也是中国教育界面临的难题。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