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 头 活 水
——文化汉江考察日记之三
第八届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省荆楚文化研究会顾问 杨斌庆
二O一一年十月二十五日汉中市宁强县
我们今天的目标是向汉江之源进发。
首先得越过秦岭。南北分界的秦岭高耸入云,在过去要翻山越岭跨越它是非常困难的。公元742年,李白由褒斜道穿越秦岭赴长安后写下的《蜀道难》中写道:“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岭,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中的“太白”即秦岭主峰。在李白的眼里,过秦岭不是人走的路,而是鸟道。秦惠王嫁五个美女给蜀王,蜀王派五个壮士迎亲,返回途中过秦岭被“地崩山摧”压死,之后才凿石架木修通栈道。但是,时代不同了,今天有高速公路,只须穿越山洞就可以了。从西安出发,到达汉中市宁强县,四百公里的长途跋涉,也是够辛苦的。
在车上,郧阳师专副校长
一是中原嶓冢山。《尚书·禹贡》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山海经》也说:“嶓冢之山,汉水出焉”。山上有一石洞,洞口有一块卧牛状的钟乳石,俗称石牛。石中腹下一线清水流出,这便是汉江源头。这时,省社科院楚史研究所所长夏同新同志讲了一个历史故事。古时秦惠文王,一心想攻占蜀国但无路可走,如是编造了“石牛喷金”的谎言,扬言石牛拉的大便是金子,每天拉两斗。贪婪的蜀王信以为真,就派武丁开山,打通了陕西通往四川的唯一通道,秦惠文王借此小道派兵将蜀国消灭了。
二是南源玉带河。出自宁强县境内箭竹岭上天柱峰的玉珠泉、云汉潭。有五股喷泉向外涌,汇成一条小溪,经赵家河、朱家河、曹家河。1990版《辞海》解释曰:“汉江——一称汉水。长江最长支流。上源玉带河出陕西省西南部宁强县,东流到勉县东和褒河汇合后称汉江。”
三是北源甘肃省沮水。但早已干涸。
我们来到宁强县午餐后,不顾路途疲劳,向汉源镇赵家河村箭竹岭进发。
霜降后的深秋,给座座山峦披上了色彩华丽的服装,红彤彤的枫叶,黄灿灿的银杏叶,熟透了吊在树上的野柿子在深绿色的树林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整座山林很有层次,很有韵味,还有路边的野菊花向我们微笑,溪间的流水为我们唱歌,沿途的山坡和溪流岸边人工载植的杉林已长出两人高了。宁强县的同志介绍说:全县退耕还林24万亩,国家每年给农民补贴200万元,所以水土保持使山上的植被越来越好。森林覆盖率高达80%。我们考察团对所见所闻都很受感动。宁强人民群众和各级干部为保持一江汉水的清净而奉献北京和北方同胞所作的工作和贡献是令人佩服的。
有一段山路崎岖陡峭,宁强的同志为我们几个老人前头拉、后头推,还给我们每人准备了一支手杖,我们爬上了一坡又一坡,大家都气喘吁吁累出了一身汗,终于到了汉江之源。
啊!汉江之源是十分壮观的。在一座名为“箭竹岭”的山峦之间,挂着一条白亮亮的瀑布,分为两截向下倾泄,落入一个不大的深潭之中。大家为之欢腾雀跃,纷纷摄影留念。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汉江从源头到汉口注入长江,全长1577公里,流域面积17.435万平方公里,源头是何等宝贵啊!我们可以说:汉江是生命的源头,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源头。面对汉江源头美丽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和银色的瀑布、绿色的深潭,我们都感到没有人来参观实在可惜,如果修通公路开放景点,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特色林业,大打“汉江源头生态旅游”品牌,一定能成为十分火爆的旅游景点。
汉江之源除了地上之水而外,还有地下水源头。它是由山顶之水、融化之水、地下之水形成涓涓小溪、汇成大河。地质学家李四光发现在汉水发源地有“青峰断裂层”,所以汉江流域温泉密布,我们所知道并已经开发了的温泉,有房县、保康、谷城、襄阳、随县、应城、京山等等,房县、谷城还利用泉源饲养热带罗非鱼。这是区别其他河流的又一奇特景观,这是汉江造福人类的又一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