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国窖”在做什么?


  目前,茅台、泸州老窖两大白酒巨头不约而同在做同一件大事——建设百万亩“有机高粱基地”,打造“白酒庄园”。

  多年来,两大巨头都是悄无声息做这项工程,鲜有媒体报道,现在则主动邀请媒体前来参观报道。2011年5月,名酒名企“低碳经济与社会责任”大型采访团来到泸州老窖,参观该企业正在打造的10万亩有机高粱基地。2011年 7月,泸州老窖再次邀请媒体、文艺界名家莅临泸州,共赴“高粱红了”文化采风活动。泸州老窖决心打造一条完整的“有机原粮产业”生态链,并与“1573国宝窖池群”一道,成为工业旅游的重要观光景点。而茅台近10年间,在赤水河流域打造出了接近百万亩的“有机高粱基地”,几乎每年都举办“茅台酒高粱文化节”。

  茅台、泸州老窖两大白酒巨头,为什么浮出水面坚定不移地向全社会传达“白酒庄园”的新概念和信息呢?

  对于酿酒业来说,最早以“种植文化”或者“庄园文化”示人的是葡萄酒产业。葡萄酒的宣传大多数是:重点诉求种植、庄园、工艺、窖藏、口感,其次诉求历史、品位和精神,甚至并不刻意宣传后者。先让消费者在头脑中想到一望无际的葡萄庄园,然后冠以品质上的“健康、卓越”和品牌上的“浪漫、优雅”。这是“葡萄酒文化”的成功之处,更是葡萄酒产业得以走向全世界,不断发展壮大的理由。

  中国白酒同样是采集大自然食物酿制而成的饮品,一粒粒谷物正如一粒粒葡萄,只是工艺不同而已。比葡萄酒更有价值的是,白酒往往是“一粮为主,多粮共酿”。按中医上讲,五谷杂粮乃天然养生之必需品。

  但是,白酒为什么没有让人感觉到它的“原粮基地”、“庄园文化”和“营养价值”的气息呢。社会上,人们尊重葡萄酒,却不尊重白酒;人们崇拜“洋酒”,却不崇拜“国酒”。无论从饮酒方式,还是口头的理解或插科打诨,我们依然不能改变人们对白酒的偏见和负面评价,依然没有赢得消费者的好感。

  只要看看现代社会白酒品牌的宣传诉求,就不难发现,白酒几乎陷入了集体“务虚主义”。充斥画面的几乎都是身份地位、精神文化等。去年下半年以来,市场上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抱怨某著名白酒大品牌因快速扩张而导致的酒质部稳定,这并没有引起厂家的重视。目前,这种“口碑”正渗透到各个阶层,让笔者感到汗颜和担忧。

  怎么为白酒正名?怎么“告诉消费者一个真实的白酒产业”——这是中国白酒企业家必需思考和去做的战略工程。10年前,季克良力排众议,前瞻性地提出“健康白酒”学说,即便媒体质疑和“围剿”也矢志不渝地“坚持健康白酒的方向不能动摇”。“泸州老窖”的张良也在不同场合,呼吁筹建“白酒学院”,向世界上的“葡萄酒学院”学习,传承优秀民族产业。

  季克良、张良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些“革命性”和创领性的命题?私自认为,两位享有“中国酿酒大师”称号的企业领导人,更深谙一个道理:一个没有“原粮基础”作支撑,而只有“文化精神”作引领的酿造产业,是不能持续、健康、长久地发展壮大的,它是违背和脱离酿酒产业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这是白酒未来“百年大计”问题。

  白酒不能走向“文化大革命”,但可能会走向“产业大革命”。“茅台”、“国窖1573”百万亩“有机高粱基地”和“庄园文化”工程的建设,有可能是白酒产业实现“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基础和前奏。白酒“产业大革命”也许会模仿“葡萄酒庄园”模式,从“庄园经济”中诞生,最终以“庄园文化”的高级形式,对外传播“中国白酒整体品牌和形象”。

  祝愿这一天真正到来!

  

                                                                                      原载2011年10月《国家名酒评论》试刊号

                                                                                                                                   作者 孙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