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了女色才肯签字”,科研乱相何时休?
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早几年,中国科技投入不足,是制约科技创新的一大瓶颈。如今钱到位了,但是有限的钱却没有花在刀刃上,成了部分科研人员的“圈钱”法宝,甚至有的专家,给钱不要,送什么都不要,最后给他安排了女色,才肯签字。(2011年11月05日凤凰网)
有人说,现在中国科学已经没有了科学思想和灵魂,有的只是西方科学的附体。也有人说,中国之所以已经丧失了科研能力,并不仅仅是腐败问题,而是不作为的问题。钱学森临走的时候,则给国人留下了一个“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而对于中国近些年来为何没有一项真正的科学发现、没有一个原创的科学理论诞生的问题,设若大家读了这篇《媒体披露科研项目潜规则:有专家给安排女色才肯签字》的文章,也许就明白其间的症结所在了。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科研方面的经费每年增加,设备经常翻新,国家实验室一年比一年多,院士,博士,教授一年比一年多,国际著名刊物发表的论文一年比一年多,国际合作的项目一年比一年多,留过洋的博士一年比一年多,而科学研究的人成果却几乎没有。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而在科学被践踏的同时,科学工作者却早已成为中产以上阶级,管理者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富翁。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美著名天文学家Carl.Edward.Sagan说:“科学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科学具有改正错误的内在机制。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是对科学过于夸张的描述,但是,我认为,我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时刻在进行自我批判,时刻将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的思想进行比较。当我们自我放纵和放弃自我批判时,当我们将希望和事实混为一谈时,我们就滑入了假科学和迷信的泥沼”。 ——尽管这是从专业角度对于科学研究进行的一个本质性论述,但它同时也揭示了中国科学界的弊病与不足。
科学是一种创造,更是一种精神。从事科学研究是不能类同常人而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但遗憾的是,在已成为社会诟病的腐败与淫乱当中,我们不少的的科研人员也担当起了重要的角色,从而演绎出了诸多打着科学的旗号进行诈骗的勾当,甚至还演绎出了“安排了女色才肯签字”的不知廉耻。
报道说,“项目到手后,怎么花是关键,而且还得花得没有痕迹。”一般有几种惯用方式:首先是吃回扣,只需500万价格的仪器设备,以800万或者1000万购买,多余的钱已辗转进入个人卡号;其次,以科研需要的名义购置汽车房产,项目结束后就据为己有;再次,自己成立公司,拿科研经费作股份;或者,就是以考察的名义出国或到各地旅游消费。而北京某五星级大酒店公关总监刘浪表示:3月-5月,是高校和科研所订的包厢最多的时候,消费也是最高的,该酒店由于离学区近,每年生意都红火得很。——无怪乎一个顶得上日本人口数的中国大学学历以上的群体、一个超过加拿大人口数的中国科研队伍却没有一项科学发现,没有一个原创科学理论和学说。在如此的乱象丛生现实境况当中,这种以“钱”为途的“科研”岂能创造出什么举世瞩目的成果?
而对于科技界的这些潜规则,一名老科研人员表现出了诸多的无奈。她说,大家都这么做,你不做,就显得另类了,再者领导也不会相信你。“当然,验收的时候每个专家都要打点,一般是1000-5000之间不等,负责项目验收的专家只要有一个不签字,项目就无法过关,明年再申请项目就更困难了。”她还说,她就曾经遇到不签字的专家,给钱不要,送什么都不要,最后给他安排了女色,才肯签字。事实证明,科研人员吃经费的现象是普遍的,不吃经费会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而编造假数据,假材料,假工时,假机器设备,假厂房和假地点,甚至一开始,科研人员就申请报批假的科研项目,就成为科学界和科研界最主要的活动和工作。可以说,科研经费被肆意侵占挥霍,在科研圈内早已成为了公开的秘密;科研项目验收,也早已成为了声色犬马的腐化场。
一个月前,财政部、科技部发出《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通知》的核心内容,是要强化预算编制、严格评估评审,结余资金上交。同时,对非涉密课题预算进行公示,探索课题绩效的公示制度。而对这样的一种举措,中国社科院西部地区某研究所任高(化名)却表示,“头痛医脚,脚痛医头,纯粹走过场的,下多少个通知也没用。”由此可见,要让中国科学界走出纸醉金迷的怪圈、抵得住钱与美色的诱惑,还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那么,如何才能切实加强对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的监管和审查呢?我们期待着……
(李吉明2011年11月7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