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超市
小区开了个500多平方米的生活超市,种类还算齐全,再由于是新开的,干净、利落是自然。几个老板兼售货员非常热情,您买个东西,他们就不远不近地站在您的身边,介绍算得上热情,也不是“贴身”招人嫌。
有了这个超市,比到小区边上的华堂商场能近1000米以上,方便了许多——真是的如果油下锅了,也还来得及下楼去买肉和菜,方便多了。更加诱惑人的是他们看着华堂的价格来定价,同样的东西比华堂或多或少要便宜些。
出于生活方便的考虑,我更希望这个生活超市能够长久生存下去,利他也利己,岂不善哉。
在华堂商场旁边开一个超市,与一个大老虎竞争,勇气可嘉。如果没有一套独到的东西,未来一定是由于出货速度慢导致货品的新鲜度或质量下降,进而导致关门大吉。
今天我去买排骨时,小售货员正在一个顾客讲蔬菜的分类:普通、绿色、无公害和有机等,还真有点专业的意思。我也凑热闹“考问”她一下,居然没问倒她,不错。
差异化
近日与华容总讨论商业地产时,一致的看法是供应总量有点过剩。
商业地产也是从社区商业到集中的大型企业模式众多,在不同地区、不同的消费习惯,各种形态、规模、档次的商业配比和表现一定不同。由于万达城市综合体的空前成功,现在大家扎堆做城市综合体,不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具体情境,未来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作为商业专家,华容总特别强调定制,最好的未必是最合适的,而最合适的一定的是最好的。要找到适合企业本身,适应地域文化的商业模式,再考虑眼前的生存能力和未来的发展能力,难度其实不小。
反过来讲,除了资金外,商业需要投入更多软性的东西,商业地产就是由于难能老更加显得可贵。
优质物业
记得近期在南通,发现百万平方米的大盘,一天平均销售不到一套,景象惨淡得紧。
销售情况不好,除了国家调控之外,产品的严重同质化是主要原因,都是百米高楼,户型类似,主打客群相同,要好大家一起好,要死一起死。
假如政府调控不放松,假如农村城镇化无法真正解决就业问题,真正意义的人口红利就会逐渐消退,普通的、同质化的住宅出路就不大了,缺乏灵气的产品销路肯会有问题。
看看服装业的时尚快销品牌,他们奉行小批量、快速跟踪市场脉动的原则,似可为住宅地产所借鉴,从“民品”向“名品”的过度应是一条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