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有悖教育本质
最近人民日报连续刊登了5篇教育观察大标题是“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关于这个标题和现在流行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并没有差异。这5篇观察写的都很好,但是“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这个提法确实是有悖教育本质。
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也是人类社会独有活动。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然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就不应该有什么“起跑线”,因为不是什么比赛、竞赛。
美国教育学者杜威说:“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故此,“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不但是不恰当,也是有悖教育本质。
那么“起跑线”的概念是怎么形成的?
“起跑线”概念最初出现在2005年2月16日人民日报有一篇时评:《不要让农村孩子一直输在起跑线上》,这篇时评说的是教育公平,这篇时评写的很好,为什么今天的家长都在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不公平。
那么什么是教育公平?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在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时候是这样诠释的:“最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最公平的教育”。
“起跑线”说是希望孩子要上一流学校,取得好文凭,有个好工作。但这不一定就是“最适合学生的教育”,说明整个社会关于教育的价值取向出现了误区,其实360行,行行都能出“状元”,平凡工作也能出状元。由此《纲要》提出的“战略主题”所要解决的 “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和“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变得非常难以实现,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越减越负就是这个原因。
现在上学是“考初中”、“考高中”、“考大学”等等,是以“考”为核心的,而不是以培养人为核心的,由于是以“考”为核心,就有了“起跑线”,教育就变成竞赛、比赛。
减负是人民日报这5篇教育观察的关键词,最后一篇问道:“减负,政府能出啥新招”,介绍了三个地方的探索。有山东的、云南的、成都的。探索是需要的,而我以为更关键的是教育评价体制需要变革。
教育评价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那么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区分一类人”,考试分数排队式的评价要不得。如果“区分一类人”成了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的基本问题被搞颠倒了,教育的基本问题被颠倒了。因为教育评价和选拔有本质的区别,选拔是要“区分一类人”,教育评价并不要做这种区分,而是不同程度的认同,尽可能做更多的肯定认可。教育评价中也需要考试,这是检查学生对知识把握的情况,并非是“区分一类人”。
当然,应试也是需要的,但这既不是教育目的,也不是教育评价。如果仅仅在完成基础教育一个阶段的时候才集中进行短时间应试,并且把升学的选拔难度降低,这种做法效果也许会更有效。
现在的学生学得非常辛苦,老师教的非常累,是值得反思的,含辛茹苦的学,孜孜不倦的教,最终却形成巨大的浪费。
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说的“旧学校是死读书的学校,它迫使人们学一大堆无用的、累赘的、死的知识,这种知识塞满了青年一代的头脑,把他们变成一个模子倒出来的官吏。”“训练、培养和教育要是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
应试教育强化考试的适应训练贯穿基础教育全过程必然加重学生负担,正是列宁所严肃批评的教育观点。今天西方教育已经走出死读书,也在推行人的全面发展。而中国却热衷这种死读书,难道不令人深思?
话说回头,归根结底,这又是一个教育公平的问题,教育公平了也能促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如果今天没有“拼爹”、“拼地位”、“拼钱”,有许多问题也不会发展到如此的地步。教育公平是国家、社会的责任,教育公平也需要取得学校,家长的共识。譬如社会上炒作“状元”,高校招生抢生源,都没有考虑到学生真正的需要;现在高等教育已经实现大众化了,但是家长还是抱着“望子成龙”不放,实际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我深刻体会到的是公平教育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那么落实“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也是教育的长期任务。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