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的任命:谁能受命于“危难之时”


  更确切的说,在危机之时,什么才是企业赢得胜利的关键?解决危机的入口和途径在哪里?

  危机时的企业管理之道一:凝聚共识——紧迫感从虚到实

  比恐惧更可怕的,是恐惧本身。这是领导力大师库则斯给我们的结论,同样也适用于危机时的企业管理,而“救火”的关键,除了“水”还有大家的预期和共识。

  在危机之时,大家的紧迫感看似很足,但这里存在“虚假的紧迫感”和“真正的紧迫感”。 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所谓虚假的紧迫感,是指所有人都感觉到危机,但所有人都认为“应该有别人来解决危机”,这种旁观者而不是当事人的“危机感”,带来的后果就是观望和持续的恐慌。所谓的真正的紧迫感,第一是“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每个人都是责任的一部分;第二是催生行动,而不是光打雷不下雨的议论与抱怨。

  疾病传播疾病,叫传染病;恐慌传播恐慌,叫危在旦夕。所以,在危机时的当务之急,就是凝聚共识,将虚假紧迫感,转化为真正的紧迫感,没有这个前提,除非是万能的上帝,否则就是赢了同情,失了江山。

  危机时的企业管理之道二:注入信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这句话是温总理说的,但也恰恰是处在危机中的人们,才能真正理解信心的力量所在。

  相信困难会解决,相信危机会过去。这种“相信”看似简单,但所有被危机打败的企业,几乎都是死在这个上面,因为大家都不信。但,所谓的“相信”,到底从何而来?

  第一是“共同的愿景”,而不是领导人的个人愿景。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没有人愿意为一件事负责到底,除非这件事是他想要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找到大家的“共同目标”,才可以动员大家“枪在手,跟我走,杀四狼,抢碉楼”,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并将它们融入到“共同的愿景”,这是胜利的前提。

  第二是“积累小胜利”。新官上任三把火,其合理性就在于,如果领导者走马上任后不能在短时间内积累一些“小胜利”,那么员工们很难对新任领导者产生信心。那种希望“一口吃个胖子”的领导者,其实最大的问题在于,良好的愿望往往带来沉重的打击,还是从小胜利开始吧,否则只会铩羽而归。

  第三是树标杆与找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员工们只有看到身边的人能做好,他们才会真正去行动,并相信自己也能做到。如果是找外边的标杆,大家会觉得离自己太远。这种方法尽管老土,但无数的事实都证明,它确实管用。

  危机时的企业管里之道三:一致行动——请马上“杀”掉旁观者

  这个就不用解释了,“开杀戒”是危机时刻,领导者必须面临的现实。“杀一儆百”之所以有用,那是因为任何的“相信”,都必须在经历冲突和反复中变得坚定,“不见血”是很难锻炼出真正的战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