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时代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到现在,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一个巨大的转型期,具体的标志是社会结构的分化和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1949年以后确立的阶级、城乡、干部与工人以及不同所有制等身份系列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松动和弱化,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社会共有的物资财富急剧增加。科学技术带动了第二空间的极大繁荣,互联网网络社区给公民带来了自由的空前高涨,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相继抬头。由于中国人长期以来的自我归宿感和信仰的缺失,个体除了求救于自我,不得不转向大众或市场寻求对自己的想法、感觉和行为的确认。自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与“自杀兔”一夜成名,再到宝洁SK-II的退货大潮,又有网络江湖“冷艳教”、“红衣教”、“菊花教”、“芙蓉教”四大教派的走红,食用盐的抢购风波、股市中跟风的羊群效应、70年代嬉皮士、80年代雅皮士、90年代小资族、新世纪的Bobo族、广东小悦悦案引发的冷漠立法等等,这些现象共同支撑起了我们这个时代寻求自我认同的概念:从众。
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说:“千真万确,这是一个群体的时代……站在一起或偶尔聚集的一群人不是群体,至少从心理学上看是如此,只有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这才是一个心理群体,或称之为组织化的群体……有意识、有思想、有灵魂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思想和情感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以及立刻吧暗示的观念转化为行动的倾向,是组成群体的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他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
或许对群体从众效应的思考已不算是什么新闻了,但是我们所理解的从众概念远不像我们自认为的那么深刻,甚至只是皮毛。从众效应遍及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角角落落,我们已经完全置身于从众时代的潮流。从众是人类的共有心理,隐藏在集体潜意识中,在当今这个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中,随着人与人沟通互动的频繁,这种从众心理变得越发普遍和流行。

       马克·伊尔斯在他的著作《从众效应:如何影响大众行为》中曾专门就从众效应对人们行为选择的影响做了大量生动的论述,马克从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哲学中获取灵感,又从营销学的角度提出并告诫我们应当遵从从众效应的思维方式。尽管马克对从众效应的论述是建立在西方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背景基础之上,但已经毫无疑问的是:从众时代真的已经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