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身处变革之中的人,都会认为自己正在进入一个大时代。在经历过2008年那场空前的金融风暴之后,我相信,这场大变革才刚刚开始。
通用汽车的轰然倒地,标志着一个不确定时代的来临——这家对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产生过至关重要影响、77年一直雄踞世界头号汽车厂宝座的公司,最终还是倒在了那些曾使它取得无比成功的种种管理、营销和劳工策略上。
这个史诗般悲壮的故事,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很多被我们认为是“常量”的因素,例如多年来一直稳定的人口结构、能源供给、消费习惯、甚至气候等等,正在重新成为新的变数。例如在美国,婴儿潮时期的出生者已经开始退休,这首先意味着在未来5年左右的时间内,将会有几百家大企业可能失去半数的高级管理人员,随后整个社会的医疗保险、社会福利都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而随着信息化、金融化以及能源紧缺的到来,原有以50年甚至100年前工业社会为研究基础的管理模式、经济学理论都受到空前的冲击和反思。甚至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的国家概念都在受到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资金和信息可以自由流动,但是人口和政策却被限制在国界之内,这样的冲突会产生什么结果?
例如,畅销书《世界是平的》描述更多的是产品和服务的全球供应链系统。但是从金融角度来看,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得资金的流转变得无比迅速和难以预测,而各个国家对金融管制的不同政策,更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性,这反倒使得世界变得更加崎岖坎坷。
再例如,从微观的视角来看,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源于美国的信贷泛滥;但如果把视野放宽泛一点,就会发现信贷泛滥的原因在于美国的实体经济遇到了增长的瓶颈;再退后一点,会看到柏林墙倒塌后,冷战结束带来的和平红利和大量新兴市场劳动力进入全球市场,带来的全球经济繁荣对美国的冲击;再退后一点,我们还可以认为这次危机的根源,或许就在于世界面临着容纳全球经济和政治新秩序中崛起力量的压力——例如中国和印度。
这些来自根本上的变化,使得很多建立在这些常量上的商业模式和企业都面临轰然倒塌的危险。这个时候,需要重新反思那些曾被我们顶礼膜拜的经验和先例,是否在新环境下还依然有效?
现在,应该没有人会否认,我们身处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注定将面临巨大分野,持续变革去适应变化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能力,而识别和发现巨变中的机会,将成为企业成功的首要前提。
作为一本新媒体,能够诞生于这样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代,是我们莫大的幸事。我一直认为,媒体最核心的能力,就是提问题的能力。《商业价值》的创刊,其实也是为了寻找3个问题的答案。
杂志的定位是什么?
对杂志来说,定位是首要的战略。几乎所有国内的商业媒体都按照公司里的管理职位来界定自己的定位,例如“高端商务人士”。我们也不能免俗,因为无论从对社会的影响力还是对广告客户的吸引力来讲,他们都是最佳的客户群。
但是我们还希望从另一个角度去描述我们的目标读者,那就是他们相信什么、他们的价值观是什么。就像152年前美国《大西洋》月刊创办时,在创刊宣言中写道的那样:“在政治领域,《大西洋》将坚持无党派、无偏见原则,但不管如何,人们都将确信它是美国理想的代言人:它会坦率地同任何人物与党派接触,但其观点会超越狭隘的党派与个人偏见。这种态度将是真理与持久繁荣的根本。它拒绝将自己置于任何派系中,但它将永远会与拥戴自由、国家进步、荣誉这种信念的人在一起。”
作为一本商业杂志,我们所有的内容都将围绕着这样的基本信念来展开:
★我们的读者相信这样的商业逻辑:信仰决定路径,技术带来改变,管理产生优势,创新赢得未来。
★文化和价值观将在商业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如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所言:“忽略文化因素的生意人,只有失败一途”。
所以,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明我们的定位,我希望这是一本高端、前瞻、理性和人文的商业杂志。
什么是好的企业?
我的几个同事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对中国将近2000家海内外上市公司连续5年的财务报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他们制作的对于持续成长企业的专题报道,代表了我们这本杂志对于企业和商业的一个基本可量化的判断标准——稳定与持续的成长。
中国的机会很多,所以中国从来就不缺乏明星企业,但是中国市场的变化也很快,所以流星企业几乎和明星企业一样多。因为资本流动的速度快,所以中国的商业模式创新速度远远要超过营销和管理创新的速度,但坦率来讲,我认为后两者才是中国企业普遍缺乏的东西。
所以我们做了一件很费力但自认为很有意义的事情——寻找并研究哪些企业能够在一个甚至几个经济周期中保持持续和稳定的发展状态,分析它们的成长,更去分析它们成长背后的原因。
我一直相信一个说法,那就是中国必须先产生世界级的管理体系和思想,才会产生真正的世界级企业。中国企业在艰苦地探索、孤独地跋涉,作为媒体,唯有这样不懈地去发现、记录和总结,才能为社会、为国家把这些分散但是闪光的思考、尝试以及教训逐渐集中起来,传播出去,让其他人可以从一个更高的高度向世界级冲锋。
杂志的未来在哪里?
最近传统媒体基本上没有什么好消息——《商业周刊》1美元出售、《读者文摘》破产保护……
但我相信,传统媒体的末日远未到来。巨大的机会就蕴藏于从传统媒体到互联网之间还远没有被清晰认识和开发的空白地带中。技术将推动媒体以超过其他很多行业的速度和力度向前发展,但许多变化都与内容交付有关,许多根本的原则并不会改变,例如:
★准确和评论是从不知疲倦的事实核查、调查和思考中产生的 。
★工作节奏和压力,使得未来拥有广阔视野的人越来越少,这方面的内容将会越来越受到欢迎。
★媒体的任务依然是讲故事。
而这些恰恰都是杂志几十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传统媒体饱经时间考验的采编运作体系,依然是保障持续创造有价值信息的最优选择。
我见到过的对媒体公司最好的描述是,“他们采用某种技术吸引和留住人们的注意力,而且最好是大规模地吸引和留住人们注意力的公司”。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互联网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它的免费,而是它的社区性。那么,设想一下,一个拥有传统媒体采编基因的社区会是什么样子呢?未来的媒体是否应该是一个社区,能够从尽可能广阔的范围内“搜集、发现、判断、提出正确的问题”,吸引读者一起去讨论交流,一起去接近答案?
或许,忘掉杂志和互联网的差别,模糊掉编辑部和读者的界限,就是互联网时代一本新杂志最大的机会所在。
不确定时代的变革与机会
评论
2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