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希望工程”是社会和企业的双赢选择


“中非希望工程”是社会和企业的双赢选择

近几天“中非希望工程”赚足了大众的眼球,媒体和网络上大家各抒己见,赞成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大家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24岁的执行主席卢星宇、提取10%的基金管理费、以及世界杰出华商协会的性质等等方面。奇怪的是很少有人提及“中非希望工程”本身的性质和作用,网友被媒体误导,媒体被幕后利用,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无足轻重的问题上面,谁说作为执行主席一定要五、六十岁,让年轻人担任能够激发团队精神,融入当地贫困儿童中;谁说组织性质不是政府或者官方的就不能做慈善,民间组织较官方组织的优势就在于做事的高效率和灵活性。

 

有些值得公众关注的事情,却被大家所忽视掉了,“中非希望工程”是一个实实在在资助非洲失学儿童的项目,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也是实实在在的在做慈善事业。不论协会什么性质,执行主席有多年轻,在“中非希望工程”中,总有人得到了利益,总有人的生活因为希望工程发生的改变,这个群体就是非洲的贫困失学儿童,他们受到了资助,拿到了课本和文具,有了明亮宽敞的教室,一心求学的他们获得了人的基本权利,也就是受教育权,这是“中非希望工程”的贡献,这才是公众和媒体应该关注的重点。媒体质疑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发起“中非希望工程”的动机,我只能说这是从对企业和对社会两个角度考量的最佳选择。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得到了全方面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慈善公益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来自企业的捐赠起到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参与到了社会公益事业中来,积极为慈善事业做贡献,成为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对于企业和社会来说,应该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企业慈善对于社会来讲有三项基本功能:企业慈善促进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可以达到整合社区资源、促进社区发展的目的;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系统中表达一种“关爱与和谐”的理想与信念。首先,社会慈善事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包括政府资助、企业捐赠和个人捐赠。近几年来企业捐赠占整个资金来源的比重正在逐年提高,大批企业家涉足慈善事业,以企业或者个人的名义捐赠,回报社会,使得社会公益事业资金不断充实,已经可以不再满足一个目标群体,慈善资金充斥教育、贫困、残疾、养老和医疗等各个领域,帮助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或者群体。其次,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不是孤立的,它的发展至少是嵌入当地社区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与政治机构、社会团体、公众等在一个场域中发生密切的互动,或受到它们的影响与牵制,或得到他们的支持与认同。企业行为或许不可避免地对社区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公司裁员等),但若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参与社区公益事业的发展,则又可消除这种裂痕,进而增进信任与友谊、取得宽容,提高社区的社会资本存量,有效地促进社区发展。再次,虽然企业这种经济组织是以盈利为目的,但这并不影响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从一个纯粹的赚钱机器到一个关心社会发展的“企业公民”,这种理念的转变与实践的努力,使我们看到了残酷竞争环境和理性盘算的市场下人类温情的扩散与弥漫,向公众展示了慈善事业仁爱与关怀的美德。既然连企业这一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都能热情地投入慈善事业,人们当然有理由相信一个“关爱与和谐”的社会的可能性。

 

在企业参与慈善对社会产生正外部效应的同时,企业慈善对于企业来讲也有回报。首先,企业慈善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形象。企业参与慈善不仅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问题,更加改变了公众对“为富不仁”的偏见,企业每一次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都会带来企业形象的良好展示及知名度与公信度的扩大,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其次,增强企业内部凝聚。以慈善活动作为情感纽带,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增进企业的内部亲和力与凝聚力,优化员工绩效,这也是现代成熟企业的努力方向。一般采取两种方式:在企业内开展互帮互助和对外开展慈善事业。企业通过发动员工参与慈善事业、做志愿者等形式,让员工充分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增强员工社会责任感和培养员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道德风尚,从而提高士气,增进企业的内部凝聚力,以改善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最后,企业慈善能够培养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一个朝气蓬勃、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企业,首先是有着先进的企业文化。企业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是培育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活动,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形成爱厂敬业、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良好企业氛围,为推动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中非希望工程”不是民间组织和民间资金进入慈善公益事业的第一次尝试,但却引来这么多的非议和谩骂,主要原因是由于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故意误导民众,转移注意力。但是慈善的性质是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的,慈善的努力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慈善的作用是无法抹杀的。这项工程,不仅对非洲贫困失学儿童有着巨大帮助,对加固中非人民友谊有着巨大贡献,而且也是国内民营企业进入国际慈善领域的一次尝试。对参与慈善的企业来说不仅提升了其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声誉,而且将蓬勃向上的企业文化树立在企业内部,员工以此产生自豪感。这不仅是商业和外交的双赢,更是企业和社会的双赢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