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末,急风暴雨式文化大革命已经过去了,尤其是林副主席的不幸出轨,叫人琢磨不透,党章上定的好好的副主席、接班人怎么在一夜之间就叛党叛国了呢?
正是在这种迷惘状态下,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又开始了。
这一年,沈阳军区给了我所在县一个征召女兵的名额,一时间众目睽睽,一些自以为自己够征召女兵条件的女青年及她们的家庭开始四处活动。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她们就是蠢蠢欲动。全县得有多少适龄当兵的女青年,而真正能够穿上那个令人羡慕的女式军装的只有一个人,概率太低了!
然而就真有不信邪的女青年,非要拼命一搏要当女兵不可的。这个女青年叫苏小红,是我家插队的三站生产大队的回乡青年。说是回乡青年,其实她连文革中时兴的七年一贯制的小学、初中都没有念完就到大队当赤脚医生了。
当时在我们三站大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赤脚医生的,要根红苗正,必须是贫下中农家庭出身。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三站大队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红医村"。当时正是中苏关系冰点时刻,苏联在我国边境陈兵百万。我们也不示弱,我家居住的三站大队离中苏边界二百多华里,公路上到处可见军人在施工修建各种火炮阵地和弹药仓库。我们三站很多农民家都住满了解放军,当然必须是贫下中农。但连部却要在我们插队干部家里选。一开始他们就选中了关老师家,也就是我们家。但一打听不行,家庭有问题。我们插队干部一共搬来6家,筛选来筛选去,好不容易选了一个朝鲜族姓崔的插队干部家当连部。
部队连部有卫生员,驻在和我们有40华里之距的大岭林场的团部有卫生队。当时正值全国赤脚医生时髦,于是部队和三站大队联合搞了一个"红医村",意思即红色医疗村,颇具革命色彩。地区革委会、县革委会以至省军区、沈阳军区都给予了关怀和照顾,名噪一时,参观取经的一时络绎不绝。医务人员有部队团部卫生队的郑医生,上海知青、华东师大党委书记、上海赴黑龙江上山下乡知青和插队干部总带队姚力的儿子姚小坚、当地县城下乡女知青郑秉华和本地回乡女知青苏小红。
这些人当时都是小有名气的人物,尤其是当地回乡知青苏小红红极一时,她在地区军分区、县武装部斗挂了号。当时我才十四、五岁,像我这样一般大的孩子见到她都毕恭毕敬,老羡慕了。我觉得她能和解放军在一起工作,太幸福了。当时我硬撑着穿一件跟舅舅要的文革前能佩戴军衔的黄上衣,那在村子里老打眼了,一点也不亚于现在穿一件皮尔卡丹上衣。
可是一见到苏小红,我顿时觉得自己的那件原来佩戴过上尉军衔的黄上衣就什么也不是了,因为她穿着的是现役军人的一套服装并戴着军帽,只是没有红领章和红五星。我那件军上衣在文革前就被中央军委给废止了,穿上它只能唬唬少不经事的农村孩子,人家那些能穿上现役军人服装的人都不正眼瞅一下,何况你还是"黑五类"子女。
然而人的欲望是永远也不能满足的。苏小红在文革前叫苏小花,文革来了改名叫苏小红。苏小红文革中岁数不大,但革命造反精神十分强烈,批斗老师,抄牛鬼蛇神的家,往大队部贴大字报,她一件不拉并且都是主角,村里人老佩服她了。征召女兵的消息在全县传开了,她绝不甘心现状,当然要报名参军了。她很快就通过生产大队和公社的政审和体检了,并被公社武装部报到县武装部了。一时间村里的人们都认为她肯定能当上解放军女兵了,村里那些适龄当兵的女青年都哀叹自己的命运不济,出身不好的更是痛恨自己出生在有问题的家庭,有的干脆表示要和自己家庭划清界线,一刀两断,坚决不回家探亲。
可是过了好一段时间,苏小红也没有接到去县城体检的通知,于是她要到县城打听一下。我们那到县城200多华里,尽是山路,坐公共客车要好几个小时,关键是舍不得花钱,一般村里人几年都不会去县城。我在三站呆了两年,只因为舅舅从部队回来探望父母才去县城一次。村里的工分值太低了,10个工分才顶2角多钱,许多知青干了一年活,不但挣不到钱还要给村里倒找钱,村民们谁舍得花两块多钱去县城。但苏小红和这些村里人不一样,她是有志向的人,她不怕花钱,她要去县城寻找自己的未来。
她到了县武装部问什么时候体检,武装部支支吾吾地告诉她,这得军分区定。她找到军分区,军分区的人告诉她当兵的事归县武装部管。于是她又回到县武装部,武装部的人给她讲了一些大道理,要她听候组织的通知,不能自己到处找,这样影响不好。无奈之中她只好先回村里。
没过几天,县革委会的李副主任被调到了省城一所综合大学任革委会副主任。在办完调动手续后,李副主任专程带着女儿去了沈阳军区。沈阳军区负责招兵的人看完他带的武装部的介绍信和入伍通知书,便收下了这位新招来的女兵。
没隔几天,沈阳军区负责征兵的人又接到了来自我那个县城革委会主任、县武装部政委的电话,说是要送姑娘去当兵。负责征兵的人回答:"你们已经把人送来了。"县革委会主任迷惑不解:"谁送人去当兵啦?"那头告诉他是你们县革委会的一位姓李的副主任,有你们武装部的介绍信和入伍通知书。此时主任追悔莫及,一时大意竟酿成如此大错,让姑娘不能当上她梦寐以求的女兵。
我估计主任一定在想:"这个姓李的小子真不是东西,竟敢在虎口里拔牙,从我的武装部里把征兵指标悄悄弄走了!"
三站那头苏小红还心存一线希望,等待征兵体检呢。一位从县城探家回到村里的知青告诉她全县征兵工作已经结束了,苏小红顿感如五雷轰顶,她立即又去了县城。
这一次,接待她的是一位武装部副部长。副部长告诉她,你不用找了,我们政委的姑娘都没有当上兵,还能轮上你。你也不用仗着是军民共建"红医村"的典型骂这个恨那个,要怨要恨,你就去省城找那个县革委会的李副主任吧,他违反组织原则私自把自己的姑娘送去当兵了。
从此苏小红一蹶不振,永远留在了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