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西双版纳旅游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之本,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产业创新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是西双版纳旅游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保证。它具体包括目标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科技创新等,增强创新意识、构建激励机制、培养创新企业是推进旅游产业创新的重要内容。
(一)旅游产业创新的基本含义
经济学上,创新概念的起源为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他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下列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5]。从广义上讲,旅游开发就是突破区域经济已有格局、构建崭新的旅游系统,其本质就是创新。因此,旅游创新早就引起了相关专家学者的重视,旅游专家魏小安就曾旗帜鲜明地提出:发展旅游贵在创新, 旅游经营的一个客观规律就是必须要富有创造性[6]。近年来,旅游创新日益受到政府机构、旅游企业、科研院所的重视。2010年2 月,中科院召开旅游学术研讨会,即以旅游研究进展与创新为主题;9月,杭州举办中国旅游创新发展论坛,有关单位专家及国内著名高校的旅游教育学者探讨了旅游新业态与创新发展模式;10月,国家旅游局与浙江大学在天津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合作共建浙江大学国家旅游创新发展研究院……总体而言,旅游创新可以分为区域旅游创新、旅游产业创新、旅游企业创新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中,旅游产业创新是介于区域旅游创新系统与旅游企业创新之间的中观层次,是突破已有结构化的产业约束,运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或组合创新等来改变现有产业结构或创造全新产业的过程。
(二)旅游产业创新的主要领域
旅游产业创新是目标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等的集成创新。其中,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是西双版纳旅游产业创新三大重要领域。应集中力量开展专题研究,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政策奠定基础。
制度创新是对于国际旅游制度安排的突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制度性问题对旅游产业的约束日益显露出来,这迫切要求旅游业界人士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大胆突破,推进制度创新。近年来,海南省旅游购物退税、四川省乡村旅游土地流转、北京成立旅游委员会等制度创新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当地旅游大发展。西双版纳应认真研究云南省旅游综合改革相关政策,积极借鉴各地旅游改革和边境旅游的成功经验,在不违背法律规定和国际安全的前提下,对制约旅游发展的规章制度进行调整,特别是出入境便利化、旅游建设用地、国际通行旅游项目、旅游购物退税等,积极调研并论证边境跨境旅游合作试验区、民族文化旅游创新试验区、国际生态旅游示范区、国际旅游度假区。
产品创新是对现有旅游产品体系的超越。旅游产品是区域旅游供给和旅游综合消费的核心,是旅游供需双方交换的核心利益载体。推进旅游产品创新就是要促进原有旅游产品的推陈出新,重点发展休闲度假产品,优化旅游产品体系,强化拳头产品的特色,培育有潜力的新兴旅游产品。对于西双版纳而言,应在提升原有热带雨林观光、少数民族风情旅游产品的基础上,推进沧江新区康体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集群建设,积极开发户外运动、登山探险、森林康体、温泉养生、文化体验,发展自驾车营地、房车宿营地、汽车旅馆、汽车租赁等与休闲旅游新需求相适应的设施和服务,积极开发商务、会议、大型节事活动等商务会展旅游产品以及奖励旅游产品。
市场创新是对已有客源市场结构的调整。西双版纳传统客源市场以国内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成渝昆为主,应利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酝酿出台的机遇,深度拓展上述传统市场。在此基础上,努力开发东部地区二三线城市、中西部城市群(武汉、关中、郑汴洛、长株潭城市群)以及东部经济发展较快的农村旅游市场,根据不同地域间的差异,推出适应不同地区游客需求特征旅游产品。同时,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利用云南省与国土资源部签署“规范发展高尔夫”协议的机遇,努力培育高尔夫以及户外探险等高端旅游市场,不断扩大高端市场规模。此外,利用目标市场的需求,开发除热带雨林观光之外的旅游产品,以引导和开发新的区域市场,特别是东南亚市场和欧美市场。对于原有市场内各种的其他消费群体,亦应积极拓展,如知青等专项市场等。
(三)旅游产业创新的重要保障
旅游产业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方面的支撑与保障条件。对于西双版纳而言,现阶段最为重要是培养创新人才、塑造学习型组织、培育创新型企业。
首先,人才是旅游产业创新的根本依托,决定着旅游产业创新的成败。虽然陶行知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但实际上不同个体之间创新能力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应通过广泛宣传增强创新意识,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创新能力,通过旅游经营管理实践提升创新水平,培养或引进像叶文智、吴忠波、许长仁那样的创新人才。各级旅游局是旅游行业主管部门,在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引导旅游业发展方向、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区域旅游营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学习型组织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凭借。应按照学习型组织的要求,学习山东沂水、河南焦作、宁波象山等地的成功经验,提高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与相关组织的学习、思考与创新能力,在组织内部建立完善的“自学习机制”,实施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队学习,推进系统思考与自我超越,建设创新型组织,提高组织效率,不断推动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
第三,旅游企业是旅游经济的细胞,是旅游市场供给的主体,也是旅游产业创新的关键主体。应借鉴深圳华侨城、云南吉鑫集团、湖南黄龙洞旅游公司等旅游企业的先进做法,培养一批不仅具有雄厚资本而且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旅游企业,组建西双版纳国际旅游集团,争取上市,推进产品、市场创新。此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行业协会还应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如设立旅游产业创新奖、组织旅游行业创新人物评选等激励创新行为。(资料来源:李庆雷. 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旅游国际化与旅游产业创新路径[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1,30(1):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