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胀率为何比美国高


  2011年8月起,我到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作访问学者。在这里对美国的经济与社会有了更近距离的观察。由于衣食住行都与物价相关,因此我大致比较了一下北京与波士顿的物价。波士顿的整体物价水平还是要比北京高出不少。例如,波士顿的地铁票价是1.75美元(约人民币11元),而北京的地铁票价是人民币2元。在波士顿的餐馆要简单吃顿饭,至少要10美元以上,这还不包括7%的消费税与15%的小费。至于理发等服务行业的价格,波士顿要比北京高出更多。然而,超市里的生食品价格(除蔬菜与水果外),波士顿与北京相差无几。至于相同品牌的服装,如果到Outlets去购买的话,则波士顿要比北京便宜很多。

  以上是绝对价格的比较,如果考虑到北京居民与波士顿居民的人均收入的差距,毫无疑问,波士顿居民的购买力要更强一些。此外,影响居民对物价水平感觉更重要的因素,其实是整体物价上涨的速度,即通货膨胀率。具体用来衡量一国居民消费支出的通货膨胀率指标,通常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在此我们不妨比较一下中国与美国的CPI。2011年8月,中国CPI同比增长6.2%,而美国CPI同比增长3.8%,中国比美国高出63%。

  在现实生活中,居民通常是对具体某类商品的涨价幅度感受更为深刻。在当前的中国,除资产价格外,居民对食品价格的上涨最为敏感,因为食品价格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更为显著。如果比较中美食品价格涨幅,则2011年8月,中国食品价格同比增长13.4%,美国食品价格同比增长4.4%,中国比美国高出205%。

  其实,目前中美的核心通胀率相差无几。所谓核心通胀率,是指剔除了食品与能源价格的通货膨胀率。2011年8月,中国与美国的核心通胀率同比增速分别为2.5%与2.1%。这意味着,如果中国食品价格涨幅显著高于美国,那么中国能源价格涨幅应该显著低于美国。遗憾的是,在中国的CPI篮子里,并没有专门的能源价格一项。2011年8月,美国能源价格同比涨幅高达18.4%。

  由于CPI是由几大类商品价格涨幅通过加权平均得出,那么与大类商品价格涨幅同等重要的,还有各大类商品的具体权重。在中国的CPI篮子里,食品价格的权重高达30.5%,根据汇丰银行的估算,能源价格在中国CPI篮子中的权重仅为5.0%。相比之下,食品与能源在美国CPI篮子中的权重分别为13.7%与9.1%。这意味着,如果用中国CPI篮子的权重来计算美国的CPI,那么2011年8月美国的CPI同比增幅会显著低于3.8%。中美之间的真实通货膨胀率差距因此要明显高于CPI同比增速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