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相信政府,所以上访
温家宝总理在国家信访局与来访群众进行面对面交流,这一发生在1月24日的活动,在25日由新华社播报,26日发表于全国各大报章。虽然从新闻时效来说有点迟滞,但总理的这一行动仍然让人欣慰。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面对群众的上访,不是认真地倾听他们的诉求,而是以“维稳”为借口进行截访,很多手段已经超出了公权力应该恪守的底线,严重破坏了政府在民众中的形象,也激化了社会矛盾。现在,共和国总理在繁忙的公务活动中腾出时间担当“接访人员”,以身体力行的行动诠释了公权力面对群众上访所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我国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深层次矛盾正在凸显出来,这从此次总理接访的内容也可看端倪,强拆、拖欠工程款、农村土地征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劳务派遣,一个个都是当下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按理来说,政府作为社会事务的管理者,负有公平公正地处理社会矛盾的使命。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运行在相当程度上是依赖政府的公权力所推进,政府自身已经成为一个利益主体,因此当它与其他利益主体产生利益纠葛时,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利用公权力维护自身的利益,即使是在政府之外的其他利益主体之间产生矛盾时,政府也会更多地倾向于支持有利于自己利益的一方,打压弱势群体的诉求。所有这些,都使政府的定位出现了偏差,这在一些地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弱势群体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得不与本地的地方政府展开博弈,社会的生态已经高度扭曲,这种状况长期存续下去,只能使社会裂痕加大,也使政府所倡导的“维稳”目标成为空中楼阁。
民众之所以会上访,其主要的理由是基于对公权力的信任。当身处社会底层的民众遭受不公待遇时,他们希望政府能够为他们主持公道,当他们在基层政府那里得不到支持的时候,他们也会基于对政府的信任逐级上访,直至首都的中央政府。因为相信政府,所以民众才会上访,一个丧失了对政府基本信任的人,是不会指望通过上访来解决问题的,在无法远走他乡的情况下,他唯一的选择便是忍气吞声。但是,在一些地方政府眼里,这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却被视为破坏地方政绩的洪水猛兽,上访的民众在某些地方官员眼里被视为“刁民”,以至利用公权力大肆截访,肆意侵犯民众的人身自由,极端的甚至发展到与具有黑社会性质的机构勾结起来,拘禁上访民众。这种手段恶劣的截访活动,正在动摇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从而使政府失去执政基础。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的不作为、乱作为,使民众只能把他们的希望最后投射于中央政府,使民众上访成为近几年中国社会一个令人侧目的奇特景观。
中央政府对于民众上访从来都是抱以热情欢迎的态度的,并将此作为了解政府工作中不足之处的一条途径,此次温家宝总理的接访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就像他所说的:“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我们应该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负责地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和问题。”但是,作为一国总理,不可能天天到国家信访局接待上访民众,因此温总理的行动更深刻的意义在于以他的实际行动重塑民众与政府之间的联系管道,重塑民众对政府的信任。而对于政府来说,更重要的还在于要树立权力来自民众的观念,认真倾听民众意见,切实为他们解决问题,将矛盾解决于矛盾始发之处。
政府应该相信,绝大多数的民众是讲道理的,也是相信政府的,不是因为在本地求告无门,不是因为对他们当地的政府基层组织失去了信任,他们是不会轻易踏上上访之路的。政府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丢弃政府的本位,参与到经济事务中与民众争夺利益或者成为对自己政绩有利一方的保护伞。
同时,解决上访问题,还要求司法机构能够负起责任来,让民众能够通过在自己的身边的司法途径来保护自己的利益,目前一些地方的司法机构在“讲政治”的幌子下放弃司法独立原则,听命于地方政府的指挥,成为地方政府阻截上访群众的帮凶,丧失了法律的独立性,使受到不公对待的民众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不得不通过艰难的上访来寻求维权,这也是急需改变的一种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