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碰撞与火花——第二届中法文学论坛上发言


网络时代的碰撞与火花

(第二届中法文学论坛上发言)

                                             郭雪波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与法国文学同行们一起座谈和交流有关文学的事。

     我本想说说“生态” 与“文学” 这话题的,在这方面,多年来我有一定的感悟,但这话题似乎没列入此次讨论主题。我只好领受谈谈网络文学这一当今中国比较热门的话题。

 我发言的题目是:《网络时代的碰撞与火花》。

为了做这次发言,我粗略查了一下,据有关方面统计,现在,中国网民总

数已达到4.75亿之多,其中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1.62亿,占网民总数的40%还多,这其中九成为年轻人。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真可谓,电子创造了网络, 电子时代创造了网络文学, 电子时代的年轻一代创造并享受着、繁荣着网络文学,而且乐此不疲,形势浩大。这令我想起从“所罗门魔瓶” 里跑出来的那个“魔鬼”, 膨胀得硕大无比,中国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主人公孙悟空有个金箍棒,也可以缩小如针放进耳朵,又可伸长放大如擎天柱般高。然而,那“魔鬼”, 渔夫可以用智慧把它重新装回魔瓶,“金箍棒” 也可以被孙悟空念咒后缩小放进耳朵里,但我现在看不到谁有本事把无限膨胀的“网络” 和“网络文学” 收进瓶子里和耳朵里。

八百年前,我的祖先成吉思汗和中国元代曾在地球上首先创建驿站制,用每日奔驰八百里的快马,连接了数千年老死不曾往来的欧亚大陆及四面八方,也许那是最早的网络雏形,可跑死了多少匹好马和使者 ;现如今年轻人在电脑前一坐,在数秒中能把地球五大洲七大洋全连接起来,一点不费劲。我想起小时候一件事,老家那偏远地方头一次开进火车时,有一位老乡骑着马从草原深处特意来看火车后,扭头就跑出几里远,然后回头感叹说:“这怪物,不是魔鬼在推它,就是天神在推!”岁数不年轻的我头一次面对电脑和网络时,也曾有过这样的恐惧和困惑,顽固拒绝多年后三年前才使用电脑,但至今依然不会敲字还靠着中文写字板写字后输入电脑,个人觉得手写汉字有气功学对身体有好处。这是无奈的选择,没有办法,因为已经完全年轻化的出版社和刊物编辑们,不接受手写文字稿,你小说写得再好,他们也会毫不客气地把它丢进垃圾筒去。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一真实的现状,面对无法装进瓶子和耳朵的“魔鬼” “金箍棒”。可以说,网络文学是年轻人的文学,它也是时代的产物。正因为是时代的产物,便具有了这个时代的全部特征,简单说就是:优点和缺点,超前和不足。

它优点很多:快捷、广泛、青春、通俗、包罗万象、无奇不有、天马行空;

它缺点也不少:浮躁、浮浅、浮面、庸俗、垃圾泛滥、快餐文化,真正的文学精品太少;

我个人感觉,这一如洪水般出现的网络文学,它的发展趋势将是:既然被时代所创造,也将会被时代所选择和遗弃,优胜劣汰。如洪水退去后,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田野还是田野。

当然,在这样声势浩大如洪水的网络文学面前,我们的传统的严肃的纸本纯文学,显得颇为尴尬,颇为无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还有机遇。

     中国有句话曾经很流行:“痛并快乐着”。

但是,严肃的纯文学,现在只有痛而少快乐或无快乐,处在一个十分发窘

的境地。单从数字上考量,比起千万上亿点击率的网络文学作品,我们的这些印数只有数千本或数万本的纯文学作品,简直如自虞般的可怜。当然,有人可以说,真正有精神内涵的纯文学作品是不以印数为标准的。我不知这是不是鲁迅笔下的“阿 Q 式自嘲。

     我认为,这种读者人数的极端落差,并非纯文学本身出现了什么问题,而

是时代的浮躁、时代的极速更新、寻求刺激的强烈欲望,造成了这种纯文学的悲

剧式可怜局面。我一直在想,当今我们的人类社会,是不是出现了什么问题?当

今人类是否缺乏思想、只求金钱,缺乏精神只求快感,缺乏理想只图享受,没有

控制只有膨胀,没有上帝只有魔鬼?应该说,纯文学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如果

可称其为悲剧的话。

其实,我这么说也许悲观了点。当然我内心里依然坚信着,真正的有精神

内涵的纯文学作品,有永恒的生命力,那是人类社会所真正需要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是否创作出了真正优秀的精品,我们是否摆脱了思想的桎梏和体制或政治的束缚,为大众奉献出了好的他们所需要的作品。也许正因为我们太“严肃”了,所以“反严肃” 网络作品盛行了;也许我们太“纯” 太“意义” 太“政治” 了,所以“不纯”“无意义”“去政治” 的叛逆式的网络文学空前壮大了。其实,年轻人同时也去读纯文学精品,当然借助网络和电子去读。别看泛滥的网络文学作品,成堆成山千万点击率,可年轻的读者们快餐式咀嚼完之后一按删除件数秒钟内它就全然消失,随风而去,大地一片空茫茫,不留下个什么。而书架上放着的,经久不衰的,依然还是有精神价值的真正纯文学作品。它,永远是人类心灵的依托,茫茫前路的明灯,正因为如此,才是我们必须要坚持和坚守的,更需要发扬的。

我只能这么说,在以后的日子里,优秀的纯文学作品和网络文学中的优秀精品,需要相互靠拢,相互亲近,需要惺惺相惜,相互溶入。这才是未来的必然趋势。我家有一个当纯文学编辑的儿子,可他业余时间全干着网络文学已写了上百万字,然而他抽空也写写传统意义上的纸本纯文学作品。等我辈之人彻底退出舞台,到他们主流时自然而然会出现两方相溶的局面了。我二十五岁时只发表过一篇一万多字小说和几首小诗,而我那二十五岁的孩子现在已经写出上百万字网络小说并已与某文学网站签约,干得乐不可支。

我问他有意思吗?他无所谓地耸耸肩说一句,谁拿它当饭吃,玩玩呗。

玩玩的网络文学,当饭吃的纯文学,在我家现在正和谐地共生共存。

谢谢大家。

 

                        2011年元月22   于北京金沙斋。

 

不懂网络,敢侃,凭的是“无知者无畏”,呵呵

这位美丽的法国女郎是著名的翻译家汉学家安博兰女士,出版了大量中国小说,本人的法文小说集《沙狼》就由她一手操持在法出版。那年那晚,刘醒龙、阿来、戴来、残雪我们几个参加她家酒会徒步走回住处,沿赛纳河几乎走了一夜-----

法国哲学家菲利普-尼摩先生在问《什么是西方》?发言间用了一敏感词“流氓国家”,我以为布什在发言----

这三位一手操办了两届中法文学论坛,高瞻远瞩啊!

我们三个任务是把“网络时代”梳理一下,抡一下,其实各有各的打法活法,跟我何干?

 

还是法国使馆的活动让大家心情轻松,大使被萨科齐喊回家吃饭了,公使今晚是“老大”。他让我唱歌,我的条件是让我们参观使馆珍藏的镇馆之宝——两件中国商周青铜尊和壶,他答应了,呵呵,早先多年前曾被邀来这里见识过那宝贝----

老外的酒会老让人站着猴儿累的,两个老友一起歇歇腿,“来电”啵!方方、张炜别骂我啊!

前一天的简朴午餐,刘震云顾不上吃准备文稿,看人家蒋韵乐的什么似的,季红真和何向阳把肯得鸡啃得很是有滋有味


保罗和他的团队在会议室那半边,也在咀嚼肯得鸡,这道美国垃圾食品打遍世界无敌手!不知奥巴玛啃不啃?

看我们这桌丰盛的乡土风味!被“敬”了两杯老白干之后,保罗团长已和我称兄道弟勾肩搭背了--

   好吧,喝了不少使馆的郎姆酒加金酒,不给人家唱一首蒙古歌说不过去了。唱得不咋地,姿式却有点陶醉感

    玛丽更是投入,一首《街头女郎》表演得如醉如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