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的群体劳资冲突》一书的前言


     

前        言

 

      劳资冲突是工业化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现代社会冲突最主要的内容。作为劳资冲突激化形态的群体性冲突,自三百年前劳资关系形成以来就不断发生,至今在所有工业化国家中仍是此起彼伏。对此,人们进行了二百余年的研究,18世纪后期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不但指出劳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还分析了雇工的群体性问题;19世纪中期,卡尔·马克思首次深刻系统地揭示了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群体性劳资冲突产生的根源和趋向;其后,西方理论界对群体性劳资冲突从政治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的探讨,对其典型形态——罢工问题已有精深的研究,对于群体的心理特征也有系统的阐述。中国群体性劳资冲突已经形成并引起社会关注,但是,中国伴随民营经济劳资关系产生而出现的群体性劳资冲突不同于马克思所说的阶级斗争,也不同于西方国家工会组织的罢工。中国当前的群体性劳资冲突基本是一种无序状态的劳工群体行动,是依据一定概率发生的随机过程,是特定系统效应的结果,形态原始但内涵丰富。毫无疑问,此类冲突产生的社会制度背景,冲突主体的社会角色特征,冲突的形成机理,制约冲突主体行为的心智模式,冲突主体的异质性与冲突方式的相关性,必然都具有中国特有的属性,需要我们深入探讨。

      本书是在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营企业突发性群体劳资冲突形成机理和预控机制研究》成果基础上修改充实而成的。全书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建立符合和谐社会要求、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劳资冲突调节模式为主线,吸收国内外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在万名雇工调查和典型案例剖析的基础上,对群体性劳资冲突一系列相关问题如中国劳资关系的基本性质和根源、冲突主体异质性与劳资冲突的相关性、群体性劳资冲突的形成机理、群体性劳资冲突的突发性等一一进行系统探讨,最后提出化解和预控群体性劳资冲突对策建议。

      历史产生的劳资冲突必将历史地消失,社会终将从“重物”回归“重人”,实现中和与兼爱,但其自然演化过程十分漫长,我们需要探寻缩短这一过程的最佳路径。这一问题复杂异常,笔者学力有限,书中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指正批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