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应该有容忍乞丐穿堂而过的雅量


      从2003年起,杭州市图书馆就开始实行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图书馆的底线是,只要你的穿着和举止不是特别出格,比如赤膊或大声喧哗,都可以免费在这里看书、休息、听音乐甚至会朋友。杭图办公室主任刘丽东说:“一些拾荒者和流浪汉的素质一点都不差,他们经常会在看书前主动洗手,甚至有些人读的书报层次比普通读者都高。”(《青年时报》1月19日)

      乞丐、拾荒者自由穿行,读书、休息,轻轻地和朋友说话,这样的图景,是图书馆,也是天堂——如果有天堂的话。在国中诸多大小城市都在排斥乞丐、拾荒者的当下,杭州市图书馆的坚持,越发显得弥足珍贵。那些穿堂而过的乞丐,给人们描画出一个城市的温润轮廓和苍茫边界。如果我们的城市对最底层的人群,都能够有这样包容的胸怀、柔和的棱角、美玉的心地,还会那么冰冷吗?

      城市之所以形成,其实正是由于各色人等的聚集,五方杂处,八面云集。惟其驳杂,所以丰富;惟其不同,所以平等。大家的人生轨迹在城市里产生交集,也在这种交集中延续着各自的生活,或者生发出新的独立的生活。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的“机会”,创造自己的“价值”,最终成就一个个城市的繁花似锦。城市的魅力在于此,城市的困惑也在于此。

      最大的困惑莫过于光鲜起来的城市开始讨厌那种原初的杂乱或者说丰富了,城市美容运动由此发轫并愈演愈烈。这种美化的冲动不止体现在建筑物、道路的改造升级上,更体现在对人的遴选和排斥上。这些年来,很多城市不约而同地制定了吸纳精英人才、排斥低端人群的社会政策,以地方法规的刚性姿态表达了一个城市的取向。禁乞、要求市民不得向行乞者施舍等等规定堂皇出炉。

      有的大城市甚至连低端劳动者都要一并划入清除之列,全然罔顾这些看似低级、简单的行当早已经融入城市的肌体,成为了维持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原动力。而这些设想的提出,只是基于所谓的“国际化大都市形象”这一虚幻的概念。于是,为了形象,恨不得城市里穿行的都是衣着光鲜、事业大成的社会名流和行业精英。那些其实完全可以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底层人群,包括乞丐拾荒者,完全被抛弃了。

      这样的误解太深了,直到目前,很少有城市有认真的反省,遑论具体的做法。像杭州市图书馆这样的善意举动,我们说它卓尔不群,也即是在说它孤独求败。事实上,正如媒体所报道的,杭州市图书馆的做法,“一直引起一些读者的不满”,而馆长楮树青两年前曾说过:“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这位被博友称赞为有“北大遗风”的馆长回应,可谓掷地有声。

      城市应该给予底层人群更多的善意,应该能有听任乞丐和拾荒者穿堂而过的雅量。这不仅是对一个人群的特殊关照,更是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的必须。城市向底层人群释放出友好和善意,必将获得超值的回报。一个棱角柔和的城市,远远比一个坚硬冰冷的城市更宜居、更平等,也更幸福。正如微博博友所言:尊重众生平等,才是真的进入成熟社会。但愿这样的“成熟”城市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