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这场大迁徙,不需要任何渲染,就会牵动所有人心灵。原因很简单,春运与人的尊严、权利、安全、情感等等重要元素息息相关。正因如此,这些年,春运始终被公众视为年度大考,来审阅相关公共管理的能力与品质。
今年关于春运的盘点,有两个发现值得关注。一是变化与进步贯穿20载春运之始终,“春运痛苦指数”也在逐渐下降;另一点是,网友发现在铁道部回应解决一票难求的时间,这些年前后矛盾。
看到进步,也看到存在的不足,这是民意的理性表现。“春运痛苦指数”在下降,说明相关部门在努力,而且收到一定成效。而对公众来说,对春运的最大期待,自然是彻底走出曾经无数次演绎的沉重与悲情,尽快实现春运由“伤心之旅”向“幸福之旅”的完全转身。
这意味着,春运应彻底抛弃“痛苦指数”转向“幸福指数”。也就是说,不能满足于现在的小小进步。事实上,今年诸如“少年站62小时回家过年”之类的情境,依然是令人心悸的表述。解决“一票难求”,让旅客走得快,走得好,真是时不我待。
不过,铁道部回应解决一票难求时间,却让公众很失落。日前,铁道部副部长王志国表示,“‘十二五’(2011-2015年)末期,随着铁路的建设发展,一票难求的情况将从根本上改观,或者说将成为历史。” 而在2007年、2009年,公众早就看到《铁道部:到2010年将解决春运一票难求》、《铁道部:2012年基本解决“一票难求”问题》这样的陈述。
“2015年,一票难求成历史”,铁道部最新表态让人觉得时间又往后挪移3年。尽管铁道部相关官员称,“基本解决”和“完全解决”并不是一个概念,强调前后说法并没有自相矛盾。但肯定没有人愿意过多纠缠于这些概念语词。毕竟,铁道部最新表述让人们知道,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仍将有无数人会在春运苦旅丢掉自己的尊严与权利。
公众焦虑应该被理解与尊重的。这两年,中国已经进入高铁时代。特别是最近,大量新增开的高铁陆续投入运营,中国交通运输能力实现重大突破。如果这些作为公共产品的铁路都能够在春运中实现最高效率的运行,或许会让更多回家的人们走得快,走得好。问题是,相关部门到底能不能痛下决心,通过让利于民来实现公共利益与部门利益的平衡呢?
这是老话题,但的确有新的现实意义。高铁价格,普铁价底,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春运,是一块巨大的经济蛋糕,在相关利益驱动下,其中必然涉及极其复杂博弈。而春运不只是个经济问题,它还是维系着庞大流动人群的人身权、财产权、健康权等等权利,这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在权利与尊严面前,在公共安全与公共秩序面前,如果在春节这样喜庆的时间节点,能够最大程度站在公共利益立场上,对有限资源的最高效调配,“春运痛苦指数”也许会降到最低点。
中国的交通运输发展,本身就有中国普通民众的强大贡献。中国春运,已经让无数民众支付了许多年的痛苦。一年又一年的春运,人们都在苦盼“一票难求”的结束,一次次在人潮拥挤中呈现悲苦的表情。正因如此,铁路部门现在应该从“基本解决”和“完全解决”的概念语词纠结中走出来,理解民意诉求解决“一票难求”的强烈急迫感,把民意焦虑当成最大动力,痛下决心,想尽办法,尽快让春运真正成为回家人们的“幸福之旅”。
春运应把民意焦虑当成最大动力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