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高职院校使用和编写的教材,目前十分混乱。
有使用本科教材的;有自己编写的;有的是“十一五规划”教材;还有“高职高专适用”教材;有的是部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编写的;有的是中国高教学会的专业分会组织编写的;有的是省级职教学会专业分会组织编写的;有的是几个学校或几个老师因为有销量,垄断本校教材市场联合编写的。出版单位更是五花八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高职,本是近十年才发展起来的院校,其定位与改革本身就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教什么”与“怎么教”两个基本问题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教什么”是解决“型(高教类型)”的问题,“怎么教”是解决“质(知识与技能转化、内化率)”的问题。
目前,关于“怎么教”的问题讨论比较多,没有定论。在“教什么”的问题没有解决前,“怎么教”的问题解决得再好,也是事倍功半;只有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之后,再解决“怎么教”就会事半功倍。而教材主要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两个问题基本融于一体了),在高职教育“教什么”问题的理论与实践还没有完整答案之前,编写的教材,不可能给其定论。
高职院校使用本科教材已经受到公开批评,而高职专门教材在理论上还没有定论,教材编写缺乏标准,缺少理论指导,花色品种较多。而且,教材是商品,出版社是商业机构,教材本身就是一块“肥肉”,全国的出版社都在抢,学会在抢、高校在抢,高职教师也在抢,其主要制约因素就一个-------销售市场,谁垄断了高职院校的教材采购权,谁就一定能编教材。中国高校的教材,现在是市场决定的,不是学术决定的。
高职教材,只要有学校采用,销售量达到1000册以上保本,达到3000册以上,一般都有钱可赚,写作人员也能从中获得一定的稿费。这是客观存在,编写人员从中取得一定稿费,是劳动所得,理所当然。
但,高职院校要把本校教师参与编写的教材,拿出来评奖,那就多余了。
1、如果全国本来没有这一门课的教材,是老师在教学中编写的讲课资料,经多次使用,凝结成教材,经本专业人士评审认为成熟了,最后编成教材,这倒是可以作为学术成果评个奖;
2、或者在某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创造一种全新的教材或新的教学方法下的教材,这算作创造,也可以评奖;
3、或者某教师(组),因为科学研究在先,对这一门或一个专业进行改造,全面对本专业教材或某一门教材,在新的理论指导下,重新编写的教材,并且对老教材有较大改进,理论有提高,系统上有创见,教学上有创新,实践中使用效果好,也是有意义的。
但是,一些人为了稿费、为了完成科研任务、为了出名、为了职称等多种非学术目标,在原有教材基础上,改头换面,内容稍作调整,作为自己的作品,实践上大量存在。这种情况下编写的教材,没有多大意义。若是作为评职称和完成科研任务,也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把它当个科研成果、大事,给其评奖。尤其是高职改革不到位、教材市场很不规范的条件下,对某些人来说,甚至可以说是鼓励走歪门斜道的行为。
教材编写是专业学术问题,靠非专业人士(非教材所在专业、行业人士)打分评出优、良、般、差,本身就是用行政办法、民主的形式套用在学术事务上的错误做法。所以,对高职院校的教材,进行一年一度的评奖活动,暂时不宜进行。
2011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