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逼着中国车主野蛮?


前几天,北京又出现了驴车拉名车的动人场景,一辆某豪华品牌轿车在驴车的牵引和锣鼓的簇拥下,向豪车品牌的中国总部进发,以此庆祝此车“使用百天”。

 

据说,此车买来后仅使用百天,陆续出现车窗、变速箱等故障,后来干脆怠工了,于是,车主在车身上贴标语质问:D挡你不走,R挡你不走,你想怎么走?豪车无语,于是车主代答曰:驴拉着走。

 

这个场景并没有什么创意,此前已经被无数次重复过,只不过其中的主演有时从驴换成牛。从这次驴拉豪车事件的现场照片中,看得出主人还是比较爱惜车子的:驴车牵引在轿车保险杠上正确的位置,往车身上粘标语的胶带也没有过多地与漆面接触。估计是此车的故障实在是让车主出离愤怒,此前与经销商的沟通也缺乏成果,否则,车主也不会直奔厂商总部去表演这种行为艺术。

 

比起将豪车当街砸烂的激情场面,用牲畜拉着游游街,已经属于比较低调的了。当然,我们不能说砸车的车主不是爱车之人,也不能断定他们是有钱烧的,可以肯定的是,虽然钱可以买来豪车,买来很多东西,但豪车主人们面对更有钱的汽车厂商时,还是力不从心,居然被逼到以“自残”的方式表达愤怒。

 

买豪车的富人们尚且如此,平头百姓该当如何?

 

去年10月,郑州一广汽丰田4S店门口发生了暴打车主事件。一辆汉兰达出了交通事故,车主认为是刹车失灵所致,于是把事故车拖到4S店门口示众,并让人打出维权条幅。几天后,看守条幅的两人被4S店里的人一顿暴打后,捆绑着扔在路边。

 

此事尚未平息,近日又有相似的一幕出现在哈尔滨,这次事件的主角又换成了一汽丰田4S店。一辆卡罗拉出事故后,车主认为刹车有问题,交警也出具了相关证明,但4S店不认账。当车主打着条幅到4S店要说法时,“10多个不明身份的人”上来就是拳脚相加。

 

驴车游行、当街砸车、4S店拉条幅,这些都不是正常的表达方式,也不是“文明”的表达方式,但温文尔雅地去跟厂商谈一谈有时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惹急了的时候,有的车主忍不住要野蛮一下下。但厂商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要是厂商也野蛮起来,任你车主再牛B,也不过是人家盘中的一味小菜。

 

郑州事件中的汉兰达车主比较精明,在激情维权之前,还是做了一些功课。比如,他曾经给天津一家检测机构打电话咨询:“对方听到是丰田车,直接回复不接受检测。”然后又查阅了相关案例,发现类似的事故挺多,维权成功的基本没有。接下来,车主又盘算:退一万步讲,就算出来的检测结果是刹车有质量问题,索赔又是另一大难关,难免走上法律程序,一旦走上了法律程序,能把自己拖死。

 

权衡再三,他选择了把事故车拖到4S门口、再打标语的方式,想以此迫使厂商主动行动,加快维权进程,但没想到一向讲文明讲礼貌的4S店很快翻脸,以暴力手段平息此事。

 

去年,中国汽车销量暴增,与汽车相关的消费纠纷更是“以暴制暴”,汽车销量增长了百分之三十几,而汽车投诉网统计数据显示,仅2010年前3季度,汽车相关投诉就增长了两倍有余。有媒体据此分析,在汽车消费纠纷大爆发的年代,隐姓埋名已久的“汽车三包规定”有望于今年上半年正式出台。

 

“汽车三包”是个比“驴拉汽车”更缺乏新意的话题,据汽车界资深专家贾新光说,他最早在1994年就见到过汽车三包的草案,此后屡次征求意见,并屡次传出正式出台的消息,但直到如今,16年过去了,依然停留在草案阶段。

 

“汽车三包”一而再、再而三的难产,肯定是遇到了很强大的阻力,这个阻力当然不是来自消费者,而是来自汽车厂商。现在在保修期内遇到汽车质量问题,顶多给你修一下,想退或换是没门儿的,如果有了“三包”规定,就不好一推六二五。这种规定会让厂商不便于耍赖,该退换的要退换,这在厂商看来是件非常麻烦的事儿,在管理和成本上都会增加很多负担。为了能在车主面前耍赖,就先在政策制定者面前耍赖,定政策的同志们一征求意见,就会听到大量激烈反对的声音,所以只好顺从“民意”,一次次地搁置下去。

 

虽然又一次传出“汽车三包”要正式出台的消息,但一是不知道是不是又是忽悠,二是对于出台后的效果,也不必过于乐观。

 

在“汽车三包”出台后,如果是特别明显的故障,修来修去总也修不好,换车或退车是可能的(这种情况其实不多见,大不了换个总成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有的故障,是不容易说清楚的,这时候,厂商一样可以耍赖。

 

比如以上提到的“刹车问题”:谁能证明事故发生的时候刹车失灵了?谁能证明是车主操作的问题还是机械故障?谁能证明刹车失灵是质量问题还是车主使用保养不当造成的?

 

答曰:可以找相关检测机构检测嘛。

 

据说我国目前具有新车检测资格的鉴定机构只有十几家,国家级汽车检测中心仅5家。且不说这些机构能不能不受厂商利益诱惑,在检测中做到公正(郑州4S店打人事件中,检测机构不接受丰田车检测却是为何?),单是检测费用,就不是一般人能承担得起的。据说,一台车的检测费用高达数万元甚至数十万,谁又肯花这么多钱去搞一次结果未卜的检测——大不了不退车换车了,吃个哑巴亏得了呗。

 

即使实行了汽车三包,退、换车也要靠证据支持,而一个“谁主张、谁举证”就难死车主了,主张可以,这个证可不是一般人举得起的。就凭这一点,三包中的退换车规定很可能就落了空。

 

郑州事件中的汉兰达车主,就是因为举证太难而选择了简便但“不文明”的方式,即使“汽车三包”问世,相信他也不会蠢到自己花钱做检测。相关报道中提到这样一点:“有一个说法令他更悲观,‘如果你检测出来车辆的刹车有问题,花了10万块钱的检测费用,那么ХХ宁愿花1000万再推翻你的检测结果。’”

 

依吾国现在的法律精神,在汽车厂商和车主之间倒是不偏不倚,一碗水端平:谁主张谁举证,你不满意你来举证。但一个车主不是汽车工程师,本来就不懂汽车;又不是个个豪富,拿个十万二十万块的检测费不在乎;检测机构也不是冰清玉洁,与汽车厂商没有商业联系,绝不会为金钱所左右。如此环境之下,哪个车主会以一己之力与厂商对抗?

 

现在我国已是全球第一大车市,每一台车上的税费也堪称全球之冠。这么多的钱入了财政的腰包,何不掏出一些来组建一个完全独立的新车检测机构。这个检测机构不收厂商赞助、不跟厂商勾结,不屈服于官方压力,不以获利为目的,一心只为车主服务(免费滴)——说到这里,想起一句流行语:别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唉——

没有汽车三包规定,保护车主的权益就是个传说;没有公正的公益性检测机构,汽车三包也是一个传说。

 

贾新光老师是个厚道人,他曾建议消费者遇到问题不要冲动,做出砸车、堵门等极端的事,“不贪图便宜,买一台质量过硬的车,这是对自己最大的维权。”贾老师说得没错,买质量过硬的车是必须的,但要是运气不好,碰上了疾病缠身的“柠檬车”,在没有“柠檬法”之前,稍稍野蛮一下下也不失为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一定要注意分寸,真碰上横的厂商,还是退一步海阔天空为好,不管他爹是谁,咱真的惹不起。

 

(此文授权新浪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