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十年”系列报道之23
“程老师!”几乎每一个汽车新闻发布会的现场,厂家的“一把手”都会第一眼认出程远,并热情地上前握手。在全国范围内,能享受这一待遇的记者屈指可数,他的这一待遇不是因为年龄最老(65岁),也不是因为其所在的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的平台多强,也不是因为总监这一职务多高,而是一篇篇出色的报道使其成为业界真正的“大腕”。当然,他也曾因为报道踩了地雷,离开了原有的单位。
“被安排”与汽车结缘
从1984年开始,程远就开始从事汽车工作报道,堪称是国内从事汽车报道最久的汽车记者之一,他认为谈不上是什么爱好,只是工作安排,但也干得有声有色,1986年就被评为主任记者,1991年评为高级记者,1994年获国家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津贴,1996年被确定为中组部储备专家,享有如此之高的荣誉,在汽车记者中也不多见。他很清楚的记得。他刚从事汽车报道时,大多数是卡车,只有少量的上海牌轿车,再有就是吉普车。能乘坐轿车的人被认为是成功人士或是官员了。他记得有一次去沈阳看望同学,他同学见到他第一眼就问:“你是不是做吉普来的?”其实,他是坐轿车去的。
程远感慨的说,这10年的汽车市场最大的变化是乘用车成长起来了。10年前轿车的产销量只有20万辆左右,而且大多数是“老三样”(桑塔纳、捷达、富康),而到了2010年,乘用车已经超过1000万辆,10年前,轿车对大家来说仍然是个梦,在上世纪90年代,他曾被读者问道:“程远,你经常写汽车,你自己买车没有?”实际上,当时他也没买车。现在汽车对大多数人已经不是问题,除了拥有公车外,他自己还买了一辆较好的车。
程远也见证了中国汽车媒体的壮大,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几乎没有专职的汽车记者,最多经济线记者兼顾的。记得有一次奥迪一次新闻发布会,包了一架波音737,有100多人,大家感到很震惊,现在随便一次小范围的新闻发布会就有七八十名记者参加,而大型的新闻发布会则可能有上500名记者,一个酒店都还住不下,他以前认识汽车厂大多数是公司总经理,有没有销售公司都不知道,现在大家见得最多就是销售公司总经理了。
一次谈话改变对自主品牌看法
在多年的汽车报道生涯中,程远多次为自主品牌疾呼,就在去年年底,他还写道“从世界范围看,造车的通用技术都能买到。现在全世界富余汽车产能有2000多万辆,唯一紧缺的资源就是市场,中国人却极其慷慨地把当今世界最宝贵的市场资源献给跨国公司去瓜分,中国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世界第一大市场’,自称是‘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应当感到脸红。”
但实际上,在刚开始的时候,程远的认识并不是这样的,他也主张要开放市场。在神龙公司成立仪式上,他还向公司建议用“东风雪铁龙”的名字,当时公司也很重视,在仪式开始前半小时,还专门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讨论这一问题,但最终还是决定用“神龙”名称,因为东风觉得要有自己的东西。他的转变在于2003年一次与原一汽厂长耿昭杰的谈话。当时耿已经退休了,但与程远一谈就谈了三个小时,耿谈到自主品牌时总是忧心忡忡,程远概括为“没有自己的品牌,造多少车都是别人的辉煌”,这句话以耿昭杰的名义传遍了全中国,经李长春的批示后,这篇报道在当年中宣部自主品牌报道十大新闻中排名第二,程远也认为这句话是一大经典,从那以后,程远在“自主品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定。
在为“自主品牌”呼吁的同时,程远也难免对外资品牌对自主品牌的“扼杀”进行了抨击,也感到了跨国公司的压力。一知名的跨国公司曾经连续多年时间不邀请他参加新闻发布会,没有信息来源,但程远也忙的很,也没感觉工作受到什么影响。春节和长假反而成了他写稿和补功课的时机,有时一个春节可以写八条稿件,就是因为“欠账”太多。
但该合资公司的中方人员还私底下还和程远保持连续,程远从这一点也看到,在合资企业中,中方不仅在产品和技术上处于弱势,在市场层面上也是弱势,这更坚定了他继续为“自主品牌”疾呼的信心。
但是,他写的批评报道使得他原有的单位称,广告受到了打击,在他刚满58岁生日第二天,即发文让其“退二线”,而原来曾许诺让他“干到65岁”;在被重金聘请的另一单位,也因程远写稿直言批评跨国公司,该公司扬言:“让程远在这家报社干不成”,果然,该公司找到了报社最高层,领导声称不再办《汽车周刊》,而在程远主动辞职后,该报汽车周刊仍然继续办,“看来跨国公司的钱是很有力量的。”他说。
被称为“老愤青”是一种肯定和赞扬
由于激烈的报道风格,程远甚至被人称为“汽车界的鲁迅”、“老愤青”,程远认为“鲁迅不敢当,“愤青”有两种类型:一是头脑发热型,一是有激情的含义。他认为这是对他的一种肯定和赞扬。他写汽车报道,觉得“闲着没事”。他的得意之作是对中国汽车工业“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对中国汽车脱离国情一味走高端,从而成为跨国公司一统天下,进行了评述;还公开批评中国汽车界“三大”汽车集团,不积极搞自主品牌,与公众闹对立。这是他听听音乐、看看电视时突然间冒出来的灵感,一挥而就,写出来后感觉到非常得意,读了一遍又一遍;他得意之作之一,是2001年的《“规模”经济成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陷阱》,他认为,规模应该是适度,神龙投资130多亿元,起步是30万辆,结果成为“沉没资本”,使企业陷入困境,很长时间缓不过劲来,而几乎同时启动的上海大众是从2万辆起步,滚动发展,在中国第一个突破100万辆,最早实现了经济规模。
在进入中国经济网任汽车频道总监时,程远提了几个要求:一是在不违反法律和政策的情况下,要给予言论自由;二是要根据报道的是否真实,而不是因为公关上层而施加压力。他认为,经济网尊重他的价值。更重要的是,给予他充分的空间,一篇篇分量十足的报道不断出炉,每篇评论几乎都有几十家网站转载,几乎每个大网站都有他的专栏,极大的提升了中国经济网的影响力。
从导演到主持人
以程远这种年纪还活跃在采访第一线的记者并不多见,其实他呆在家里时候的产量会高出五倍,经常一周可以产出4、5篇评论,最多一周达到13篇,但出来采访后的效率会更低,但他认为是一种调节,呼吸到新鲜空气,和大家交往能放慢生活节奏,改变性格。
一周发几篇有分量评论,在国内好像没有其他人能做得到。程远认为,在做平面媒体的时候,他像是个导演,要组织别人写稿、看稿,要“给别人说戏”,自己还要写稿;而在中国经济网,网站还专门配了三四人做助手,有的是搜集当天的汽车新闻信息,用文件打包给他看;有的是搜集一些重大题材,适合做选题,如果在外地,就会打电话和他谈,并录音整理成文章,自己像个主持人。给他做助理也像读研究生,收获也非常大;这种模式使他能做到高产、多产、优产。对他而言,最大好处是解决了写作题材问题,以他的经历,什么事情看上去都不大,但团队的小年轻则觉得很新鲜,碰撞后就会产生火花,《中国不需要救世主仰融最好去忽悠奥巴马》就这样出炉。他自己也认为,现在的稿件比以前更好看了,别人也好奇的问,哪里来的那么多好词语,“主要是因为年轻时看的书多,词语一下蹦的就出来,现在老了看书就记不住了。”他说,“好的文章要有好的思想,另外文笔也要好。”
对于何时才能真正退休,他说不知道,也许还要两年、也许是三年,一是看单位对他的需求,另一是看身体状况。真正退休后希望以后有时间看自己想看的书。
最大困难:发现写作题材
最大打击:因为负面报道离开原有单位
最得意之作:《“规模”经济成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陷阱》
最希望:把欠账三十年的书一本本看完
最得意的一句话:没有自己的品牌,造多少车都是别人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