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抗议天安门广场竖孔子雕像
徐明天
看到《9.5米高孔子像落户天安门广场东侧》的报道及照片,非常气愤。在改革开放的现代中国还要“独尊儒术”,是一种历史的反动。
报道称:竖立孔子雕像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的一部分。“为弘扬和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座总高为9.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在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天安门地区又添文化新地标”。
历史博物馆要尊重历史。
历史的事实是,孔子不是中国文化的奠基者,也不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更不是什么优秀传统文化。真实的孔子可称得上是一个一事无成的人。
儒排第一是篡改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先秦,是中国华文化的源流期,中华文化在这个时期形成了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以代表人物来计:
法
管子:公元前725年至前645年
道
老子:公元前571年至前471年
儒
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
墨
墨子:公元前468年至前376年
如果以时间排序,诸子百家的排序应为法道儒墨。
如果以后世影响来排位,儒家排第一,墨家却比不过道法两家,也应该排第四。那么墨家为何排第二?因为墨子是鲁国人,和孔子是一个地方,儒家是正统,鲁国也是正统,墨家沾了光,就排到了第二。
儒墨道法就是这么来了。历史就是这么荒唐,它就是一个任人摆布的婢女,没有贞操观。儒教的霸道可见一斑。
汉代以后,中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一次历史造假。儒术,成为统治工具,孔子成了卫道士。
儒在先秦并非主流
汉代以后,孔子儒家被奉为国教,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家风光了两千多年。
但是,真正的孔子儒家却没有这么得意,很是挫折受伤。因为孔子的儒家是没落流派。
直到今天,从社会思潮来说,还是分为法道儒墨。
要求变革改变,推动改革和社会进步的,是为法家;
认识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阴阳相生,祸福相依,社会一定会变化进步,没有人能够阻挡得住,但这种变革可能是痛苦、剧烈的,有人感觉在历史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只好明哲保身,去追求自身的完满。管它呢,自己赚钱最要紧,身体最要紧。是为道家;
现在最好、现状最好,千万别改革改变,试图维护既得利益,稳定压倒一切,是为儒家;
墨家已经感觉到改革变迁不可避免,是否缓和一些,非攻兼爱,是社会改良派。
今天,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的主旋律,儒家自然是背道而驰,不得人心,即使是它披上传统文化的外衣,也难以阻挡改革开放的潮流。
先秦时期就是如此。西周王朝的分封制已经走到尽头,诸候割剧,天下混乱,在生产力的推动下,奴隶制已经崩溃,新兴贵族崛起。在法家的推动下,管仲率先在齐国推动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候,一匡天下,差一点就取代西周王朝。齐国的崛起首先威胁到近邻鲁国,而鲁国是西周的亲族,当然反对诸候国的强大兴起,就产生了维护西周统治的孔子儒教。但是儒家要人们回到过去,维护现有的西周统治,已经没有人理会,即使是在鲁国,孔子也不被重用,只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主张。但是没有一个国家理会他。只有到了卫国,孔子通过向卫灵公的淫荡小妾南子行贿吹枕头风,才被看得起了一回。卫灵公出游,一边坐着南子,一边坐着孔子,连孔子的学生子路都看不下去。
那个时候,没有人会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先秦时期,有一个士的阶层,也就是知识分子,不但著书立说,而且游走各国,出谋划策,被奉为坐上宾,有的国家和豪门,养了大量门客。而孔子因主张与社会背道而驰,再加上学问也没有什么价值,没有人接待他,农夫形容为“惶惶若丧家之犬”。
这就是真实的原本的孔子儒家,是一个没落的流派,在诸子百家当中,最无用,最没有成就。
先秦的主流派别是法家,尽管后世儒家把法家说成是暴政魔鬼,发动战争,生灵涂炭等。但是诸候混战的局面是西周的分封制造成的,只有战争,才能消除这种混乱的局面。有为的政治家,就变法图强称霸,企图实现统一。从春秋初期的齐国,到最后灭亡六国,实现华夏统一的秦国,都是在法家的的推动下进行的。秦国不但有商鞅变法,后来又有法家李斯和韩非子的帮助,韩非子虽然在秦国的时间很短,被李斯所害,但韩非子主张不惜一切手段进行统一的主张正是秦始皇统一的理论武器。中国后世的权谋势术就是由韩非子开创。
孔子碌碌无为,做官无业绩,学问无人问,72弟子也是和一样到处流浪,就是因为开历史倒车是不得人心的。
这才是剥掉虚伪华丽包装、原汁原味的孔子和儒家。
孔子教学不成功
孔子做官、打仗、经商可以说是一事无成,就给圣人戴上了教育先师的高帽子,孔子说过有教无类,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但是,论教育,孔子在当时也不是成功者。
先秦,很多人办学。比如鲁国的邻居齐国就开办了全世界第一所官办大学——稷下学宫,时间绵延几百年,中国历史上讲的百家争鸣,就是那里的事情。各个国家的学者都到那里讲学,学术气氛非常浓,盛况巨大。比西方的柏拉图学院要早,而且规模大。荀子曾在那里当过三任校长,李斯、韩非子都是稷下学宫的学生。孟子也在那里当过老师。齐国的管仲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全世界最响亮的教育名言。
当时,办学授课的人很多。比如鬼谷子就教出了学生庞涓和孙滨,都是人才,青史留名。再比如秦始皇的相国吕不韦,就养了很多门客,撰著了《吕氏春秋》,那就相当于一个研究院。
就以鲁国来说,和孔子同样教书的一个叫少正卯的人,教书比孔子好,连孔子的学生都跑到那里去听课。弄得孔子很没面子。孔子一当了官,上任一个星期就先把少正卯杀了,罪名是他散布异端学说。
还有,孔子那72个研究生弟弟有点太不争气,没有一个成器的。这也让老师孔子没有脸面。
现在,人们往往把读书人、知识分子说成儒,是不对的。儒是一种学术派别,不是社会阶层的分类。
第一个讲礼义之道的不是孔子
有人说,孔子是没做成什么事,但他有一本《论语》讲礼义道德,有普世价值。
孔子儒家讲的是礼义,但礼义道德不是孔子儒家的专利,也不是他最早讲的。比孔子早160多年,齐国的管仲就系统讲述礼义廉耻。《管子.牧民》“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禀。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儒家一直说,管子这段话是抄孔子的。这段话确实是好,孔子没有什么话能超过这段话。但从“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句话,就证明,这段话绝不是抄孔子的,因为孔子绝不可能有这么深刻的认识和语言。
儒家维护的不是大一统
文人们歌颂儒家时,往往把儒家与中国的大一统思想联系在一起,说儒家维持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儒家是大一统的维护者。
这也是大错而特错的。
回到原本的孔子和儒家,它代表的是西周王朝和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他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痛心疾首,要人们回到过去。他反对改革富国强兵,反对兼并统一的战争,认为西周分封制是最好的社会制度。这才是儒家的主张。
而改革者推动兼并和统一的战争,统一后拒绝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实现大一统。虽然汉代后,儒教成为独尊,儒家有所改变,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但是,儒家主张分封制、反对大一统的根本主张是掩盖不了的。
也可以说,汉代的儒教,与先秦的儒家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其政治主张和理念是对立的。
中国文化稳定并法因孔子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是以往对孔子的最高赞美。
今天,不少人称赞孔子,说他的儒家思想是中国2000多年文化稳定的重要因素,而古希腊、印度等文明都已经荡然无存。因此,中华文化要延续,就发扬广大儒家文化。
这种说法是没有历史事实的。
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古印度文明等的衰落,多因外族入侵。
古希腊在古典时期就遭受过亚该亚人、多利安人的入侵和占领。后来马其顿人、罗马人、哥特人、汪达尔人、斯拉夫人、诺曼人、拜占庭人、威尼斯人、波斯人以及十字军入侵占领或变为殖民地,希腊还被阿尔巴尼亚几乎灭绝人口,此后又被土耳其占领统治长达四个世纪。
罗马也曾建立起强大的帝国并向外扩张,但也遭到了高卢人、西班牙人、法兰克人、勃艮第人、维京人、伊朗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的长期入侵,罗马城曾两度被外族洗劫,后来被日耳曼人灭亡,再被匈奴人、突厥人占领。
印度也不例外。它曾遭受雅利安人、波斯人、马其顿人、希腊人、帕提亚人、西徐人、贵霜人入侵占领,突厥人、匈奴人也曾占据这个国家北半部。英国也是印度的占领者。
相比较而言,中国是受到外族入侵较少的国家。外族入侵并占领主要有三次:一是突厥和蒙古入侵形成汉代后的魏晋南北朝,时间很短;二是蒙古入侵建立的元朝;再后来是清兵入关建立清朝。特别是外族入侵中国后,都被中华文化同化。因此中华文化被千年延续。
原因是中国处在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国处在欧亚大陆的东北亚,东面是太平洋,西面有北起大兴安岭南到青藏高原的横断山脉,阻隔了与外界的联系。中东及欧洲的外族被阻隔在西部的大山之外。中国受到的就只有来自西北草原的游牧民族——突厥和匈奴入侵。而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后,因为他们失去了辽阔的草原,人数又少,虽然成为统治者,也没有能力改造中华文化,更不能将草原文化移植过来,汉文化就得以延续。实际上,蒙古铁骑曾经横扫欧亚大陆,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但所到之地,也无法改变当地的文化。
中国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秦以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和郡县制,避免了贵族之间的内战。但是请记住,中央集权的是法家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儒家。相反,儒家是反对中央集权的,孔子是主张恢复西周的分封制。而春秋战国时战争不断,就是西周分封制的祸害。是法家推动变革,强国称霸,最后统一了中国。因此,儒家到现在还对秦始皇大加抨击。
还有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虽然受外族入侵较少,但是,中国的农民起义却是世界上最频繁最多的。很多王朝就是被农民起义推翻。
中国的农民起义则与封建帝王和儒教的残酷统治有关。儒家被汉武帝奉为国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君君臣臣的等级观念的礼和特权以及“克己复礼”教化人民驯服说教符合封建帝王统治的需要。而统治者在儒教的帮凶下,他们穷奢极欲的同时,对人残酷剥削压迫,走投无路的人民,不得不揭竿而起,奋起反抗。
因此,说儒教有利于社会稳定是没有事实依据的。事实反而是相反。
还要讲两点;儒教严重削弱国力和竞争力。每当外敌入侵,国家就难以抵抗。尽管人多地广,总被入侵者占领。元和清都是实例。
还有,尊孔尊儒讲经,教化服从,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的科技和创新意识。在汉代之前,中国科技一直在世界前列,但此后再无重大科技贡献。即使是中国在汉代前发明了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四大发明,这四大发明催生了西方的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但在中国却没有形成生产力。因此当西方在地理大发现后向外扩张的时候,中国仍闭关锁国。当近代欧洲的炮舰开到中国沿海的时候,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对日战争中,中国虽然兵力占绝对多数,却也不堪一击。
这也是五四运动提出科学民主和打倒孔家店的原因。
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今天当我们推动改革开放,推崇科学民主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孔子这尊神吗?
儒家讲的是驯服不是和谐
自从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有人就说这是中华文化的特点,是儒家文化的精髓。
纯粹是一派胡言。
“以人为本”最早出自《管子》一书,“和谐”也出自《管子》,与孔子和儒家根本就不沾边。
《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 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管子?兵法》:“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
虽然孔子有“仁者爱人”的话,但与“以人为本”不是一回事。孔子也有“和为贵”的话,讲中庸。其本意是要人们服从统治者,不要反抗。与和谐社会也不是一回事。
孔子有一句话叫“和而不同”,看起来比较靠近和谐,实际上也是大相径庭。
管仲的接班人晏子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他也说过“和而不同”。他有一个比喻,就像音乐,只有不同的音符才能弹奏出美妙的音乐;就像做菜,只有几种材料加在一起,才能做出可口的佳肴。这就是和而不同。他讲的是包容不同的声音、观点。
而孔子的和而不同就完全不一样。他是讲要一个声音,一种观点,保持高度一致。你有不同意见不要紧,但一定要服从于一种声音和观点。孔子还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能不能保持一种声音和观点上升到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因此,把以人为本和和谐社会与儒家文化扯在一起是胡扯。
儒家精髓只有一句话:服从、驯服。君君臣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就是孔子要维护的社会秩序。
孔子一生一事无成但有丑行
为了歌功颂德孔子,文人们还编了一部电影《孔子》,英雄、美女、阴谋、战争是影片的主要元素。不用看,就知道编剧们是如何瞎编,导演是如何胡导的。
因为孔子是一个一事无成的人,你怎么编,他都没有英雄事迹,更没有辉煌成就。
先说阴谋,孔子这样的白吃用得着阴谋吗?根本就不用费力,智者一弹指,孔子就完了。
史料是这样记载的:
孔子到齐国游说,还把齐景公说动了,想聘他当官。齐国宰相晏婴就说了一名话:如果按照孔子的那些礼仪和繁琐的程式做事,能做成事吗?齐景公就被问住了,就放弃了任用孔子的念头。孔子的后世弟子一直对晏婴耿耿于怀,说晏婴嫉妒孔子,担心孔子威胁到他。
这话实在言过其实,因为孔子这样的白吃根本没有可能威胁到足智多谋的晏婴。孔子在鲁国当政,晏婴略施小计就把他弄下台了。
据说电影《孔子》就是从孔子在鲁国当官开始的。孔子的官职是大司寇,也就是司法部长。据说声势很大,齐景公也关注到他。晏婴就笑了笑说,看我的,就选了几十个美女去了齐国,就在城门外的车上载歌载舞,鲁国的国君就换上便服到城外看美女,接连几天不上朝。孔子觉得这样的国君没有希望,就辞官不干了。
然后就是孔子周游列国。
如果你看看风云变幻的东周列国,有多少叱咤山河的英雄,这么点小事能摆不平?孔子根本就是无能。
孔子杀少正卯这件事不知电影写了没有,更不知是怎么写的。这是孔子当官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当官第一个星期就做的恶事。因为少正卯也是一个教书的,讲课讲得好,孔子的学生都跑到他那里听课了,弄得孔子很没面子,一上台当官就把少正卯杀了。典型的小人得志,官报私仇。
“子见南子”不知是咋拍的。事实是,孔子想当官想疯了,就去攀卫灵公的小妾南子,就是现在说的吹枕头风。因为南子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女子,名声很不好。连他最好的学生子路都看不下去。孔子就指着天说,如果我对南子有什么非分之想,就怎么着。孔子没说出来的话:我还不是为了大家有个出路,才这样做的。
这件事说明,孔子这个人的品德很不好,为了当官,去攀上司的女人,今天也是为人不耻的。下做!
不论把孔子的周游列国说得多么悲壮,他也是一条丧家狗,被农夫斥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东周列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有多少人变革图强,称王称霸、建功立业。跟这些人比,孔子算得了什么呢?
还有据说孔子见老子也是电影重头戏。可别忘了,老子是把孔子奚落了一顿,把孔子说得脸红脖子粗下不来台。可不是什么智者对话。历史记载都摆在那里,电影能篡改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