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恶性通货膨胀


    在中国古代,一个王朝灭亡了,但它发行的货币依然流通。比如清朝人可以使用明朝、甚至唐朝的钱。相反,中华民国建立后,这种现象消失了,政权垮台后,该政权发行的货币随即成了废纸一堆。

    古代的货币之所以可以跨越朝代流通,在于其货币是由贵金属铸成。银子自不必说,就是常见的铜钱也属于“贵金属”,铸币材料的价值跟货币面额基本等值,所以古人说:“铸本与钱价相埒,乃可取信于民,久行无弊。”我过去感觉古代货币使用不便,铜钱体积大,重量沉;银子不便分割又难以计较成色,但现在我发现古代的货币好处不少。

    一个好处是可以抑制假币。因为钱是由贵金属铸成,谁想私铸同样需要使用贵金属,否则让人一眼识破,无法流通,这样一来,自然很少会有人动这个歪心眼。

    再一个好处是政府无法随心所欲地发行货币,可以有效抑制通货膨胀。

    古代也有经济危机,政府固然希望以“通货膨胀”的办法向百姓转嫁危机,但铸币毕竟不同于印纸钞,成本极高。比如清朝咸丰年间,政府铸造成本较低的铁钱,甚至发行“当十铜钱”(在一文钱上铸“当十”二字,强迫人民按十文面值使用)。但这种通货膨胀的手法人民一眼就能识破,结果商民拒绝使用,市面鲜有流通,只苦了国家公务员,因为他们领的俸禄是“当十钱”,但拿去买米买面商家不要,勉强接受也得打几个折扣,所以,中国古代不存在像民国末年那样严重的通货膨胀。

    自打民国建立之后,中国逐渐流通纸币,而纸币本身没有多少价值,国家印钞厂的机器一转,钞票就印出来了,无论印制多大面额的纸币都不费吹灰之力。老百姓一开始肯定不愿意接受,于是以国家信用为担保,以国家力量强制发行,同时禁止贵金属流通。但国民党政权的“信用”可想而知,货币的印制量越来越大,结果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蒋介石集团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如同废纸的万万亿法币,自己携带黄金白银逃到了台湾。

    近代以来,各国逐渐改变了以贵金属做货币的惯例,通行纸币成为大势所趋,实事求是地说,流通纸币并不意味必然导致通货膨胀,而且,遏制通货膨胀也不是多么复杂的难题,只要统治者能把“民生”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不与民争利,通胀问题就不难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