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民争利乃改革之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几年我国金融业改革的步子迈得很大,成绩也卓著,但也留下了“改革之痛”——与民争利!

  这几年来,我们一直没有摆脱通货膨胀的阴云,今年,这个趋势更强烈了!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了4﹒4%,其中食品类价格同比增幅高达10﹒1%。通货膨胀终究是货币现象,根子还在于货币发行过多。2010年10月18日证券日报披露,随着9月份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69.64万亿元,引发了业内对于未来货币泛滥的担心。经济学家认为,过去十年M2已增长450%,如此继续下去,可能引发严重通货膨胀、人民币大幅贬值、泡沫升腾,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群众反映,人民币33年贬值6倍多。存100万只值15万元,越存越穷。CPI推涨“非对称加息”。据专家分析, 2003年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历史上最宽松货币的时期。期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表述历经了“适度宽松、宽松、适度从紧、从紧”等多次变化,但每年央行都向市场注入大额净头寸。2006年为14500亿元,2007年为4700亿元,2008年更高达18600亿元,2009年是高达27500亿元。

  今年1月-4月,央行曾经试图用力从市场回收流动性,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收头寸5880亿元,通过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冻结头寸9500亿元,对冲掉外汇占款增加额10903亿元,上半年央行从市场净回收流动性4477亿元。但是,随着欧债危机加剧以及对国内经济所谓“二次探底”的担忧,央行三季度在公开市场净投放头寸9470亿元,加上6月19日“汇改”重启,外汇占款猛增1万亿元,在整个三季度,市场投放的净头寸增加1.9万亿元之巨。货币政策事实上重回极宽的轨道。

  与其说央行在向经济中注水,不如说是“被注入”,因为外汇占款成为这个时期绝对的货币供给的“主水泵”,多数情况下央行是被动的。尽管这个时期的中国央行堪称全球最繁忙的央行之一,央票和存款准备金率频繁操作,依然无法对冲掉外部涌入的水。“被注入”这个龙始终关不紧。宏观严重失衡的矛盾累积和汇率改革的失措,以外汇占款的形式彰显出来。

  美元是世界货币,大量的美元在国际市场上流通,因此,全球所有的美元持有者都共同分担了美联储增发货币所带来的成本,而增发美元所带来的铸币税却只有美国独自享受。在过去一年多时间,为拯救经济,美联储连续采取所谓的量化宽松政策,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又出台了,让其西方盟友们不寒而栗,其实对我们冲击更大,因为我们买了大量美国国债和美国资产,脱身很难。美国目前的财政货币政策将使中国现有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遭受三重打击:美国国债价格下降造成的利息损失,美元贬值造成的资本损失和通货膨胀造成的美元资产购买力损失。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是中国的储蓄,有朝一日,中国会动用这些储蓄。但到那时,中国的主要以美国国债为形式的外汇储备还能给我们换回多少实际资源?美元走下坡路是肯定的,如果我们仍然抱美元大腿不撒手,我们就要天天与通货膨胀为伴,我们花得来吗?

  人民币汇率问题不能仅仅从出口和就业的角度来看,而应该从中国资产保值的角度来看。贸易顺差越多和资本项目顺差越多,在汇率不变的条件下,外汇储备就越多,而中国人的血汗钱蒸发的机会也就越多。

  美国竭尽全力通过各种手段减轻和摆脱债务负担、把经济调整的代价转嫁到其他国家头上。中国应尽量避免为他人挥霍无度造成的损失埋单。中国现在应该是尽可能减少持有、而不是进一步增加美元资产。特别是,中国应该尽快减少外储的增长。而这就意味着,减少双顺差。在双顺差一时难以减少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进一步增加外汇储备,央行就必须减少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但是现在实际情况是我国的外汇储备仍然急剧增加,我们购买的美国国债总额也水涨船高,今年以来,中国累计净买入631亿美元,美国国债总额已高达9068亿美元。给我们留下的是通货膨胀、国内物价飞涨和巨大的美元贬值风险。当然对银行来说,增加了廉价的信贷资金来源,银行利润增加,群众得的却是财富缩水。前些日子,被“破产重组之王”的米塔尔集团董事罗斯在接受了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国债利率现在如此之低,我认为投资私募基金的风险并不比买国债要高。当利率周期出现反转时,美国国债完全可能下跌20%。”(11月10日《21世纪经济报道》)如果按照罗斯的这个预测,中国现持有的美债近9068亿美元,以下跌20%计算,将会损失1800多亿美元,平均每个中国人亏138美元(约合人民币920元)。

  美国经济前景不容乐观,全国通货膨胀形势大家也非常担心,我们有什么舍不得?

  与物价节节上涨相关的利率政策——负利率政策,也坚持长期“不改”!1985年至2009年的25年,1年期存款实际平均利率为—0﹒62%。在1984年年底存入的100元在2009年底的本息实际购买力要远远低于100元。存款的负实际利率还间接压低了债券和股票的投资回报率,导致居民家庭每年损失上万亿元的财产性收入。近来银行设计了很多理财产品,号称什么宝,绝大多数年收益率都只有1﹒6 ~ 2﹒4%,不仅大大低于通货膨胀率,也低于一年期定期储蓄利率,与银行贷款平均利率至少差四个百分点,这不捉弄人?

  还有一个群众反映最大的银行收费问题,有估计银行收费项目已高达750种,反映归反映,银行停一个时间后,仍然我行我素。

  群众反映大的还有一个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也没有根本性改观。

  与民争利现象似乎出现一边倒趋势。我们的股市也变为损害投资利益的“圈钱市场”,至于股市的投资功能及上市公司如何回报投资者似乎还没有列入上交所以和深交所以的工作日程。企业在国外上市,有丰厚分红,回国内后,即使业绩良好,分红也没有了,基金能年年分红的比例也很少得可怜。国有企业利润年年增加,上缴红利的比例依然很低,转入福利基金的比例更低了。再看企业内部改革,以银行为例。

  在银行内部改革方面,业务改革有很大改变,内部分配改革仅限在管理层的年薪制搞得轰轰烈烈,职工这一头逊色多了,退休人员这一块更差了。省人民政府发的退休证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退休证”,2001年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后,将银行原退休、离休干部统统划到社保办,由《社保办》统一发放。这时,干部变成职工了。在划转时,国务院国发(1997)2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规定:“本决定实施前已经离退休人员,仍按原来的规定发给养老金,同时执行养老金调整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劳社部发(1998)10号《关于核实原行业统筹项目的通知》附件四:《关于审核认定十一个行业养老保险统筹项目的意见》规定:“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原中保集团实行行员工资制(交通银行按[95]23号文件执行)经原劳动部、财政部批准金融系统的统筹项目,已离退休人员按国家有关事业单位规定执行。其中经各总行(集团公司)统筹办公室核定进入统筹的生活、物价补贴,执行行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有关事业单位的规定。”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办函[2002]45号又重申了这一规定:“改制前已退休(含政策提前退休,下同),原按国家和省委规定的事业退休费待遇不变。”各家专业银行就一直没有执行。去年人民银行退休人员退休待遇计算办法改回来了,按公务员待遇办理,几个专业银行还是不执行。更令人吃惊的,专业银行股份化改革后,把老退休人员甩在一边了!例如退休人员的医药费报销问题,原劳保部门规定按比例报销,今年农业银行将门诊部分改为“按人均2800元绝对额控制”,又一次把国家规定甩在一边了!更离奇的是把离、退休人员医药费控制总额捆在一起考核,因为离休人员的医药费报销的标准宽,并且政策有硬性规定,结果有的行在几个离休干部医药报销后,退休干部医药费无处可报了!反观金融企业管理层人员工资待遇,年年飞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收入分配领域的很多问题,已引起老百姓的不满。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维持在3.3倍左右,行业间差距最高达到了15倍之多;10%的最高收入户与10%的最低收入户人均收入相差20多倍,少数金融国有企业高管的年薪水平是社会平均工资的100多倍,而个别企业高管的天价薪酬是社会平均工资的2000多倍。

  与民争利不是一件小事。如此长的时间内,损害群众利益的制度无心改变,有利群众保值的办法不愿建立;陶醉于银行利润连连翻番,无视群众财富年年缩水,这是会失人心的。

  金融手段是宏观调控中最主要手段,金融改革不应该把精力放在与民争利上。银行性质有两重性,我们是社会主义银行,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银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经济,在宏观调控中,国家赋予银行一个特殊的任务——宏观调控任务,因此我们的银行、金融业,它的宗旨、最重要的职责不是赚钱,而是履行国家的职责,不能把群众利益甩在一边。1月8日上午,汪洋作省委全会总结讲话,论述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这一重大命题。他强调,建设幸福广东,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必然要求。让群众生活幸福,才是我们发展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让群众幸福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让群众生活幸福的发展,才能让群众跟着我们一起去谋发展,这样的发展就是科学发展,就是群众拥护的发展。

  与民争利确是改革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