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涌时评:少年为何心早死?


    我从今早的上广《990早新闻》和《新民网》的新闻报道中,都看到了这样的消息:
    9月7日上午7时许,距位于浦东新区莱阳路的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高桥实验中学校门约两百米处,该校两位男生,14岁的本地学生小凌和13岁的川籍学生小冯发生斗殴,小冯拿刀追捅小凌,小凌最终送医后死亡。当小凌被小冯的刀子捅伤而倒在血泊中的时候,小冯木然地站在一边,有旁观者问小冯:“同学之间有多大仇恨,有必要打打杀杀的吗?”小冯回答:“他打我”;旁观者又问:“你不要命了?”小冯回答:“我就是不想活了!”
    从案件的发生情况来看,小冯行凶是有所准备的,刀子事先已经带在了身上。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首先,来自于外地的小冯同学,之前经常被比他大的本地同学小凌欺负,对此,小冯先是忍气吞声地躲着让着,其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终于爆发出了愤怒和反抗,压抑已久的悲愤和仇恨,顷刻之间化成了报仇复仇意愿下地狠狠反击;其次,即使没有这件事,小冯所感受到的生活幸福和快乐也非常有限,他对生活的感受是灰暗的和冷酷的。而这种被欺负、被冷漠的感受,是不是主要源于他那外来人员家庭在上海边缘化的艰难生活呢?
    我们很熟悉一段说年轻人的经典名言:“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希望时期,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小冯小凌还不能算是青年人,他们更像是六七点钟的太阳,那是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时的样子:跳跃鲜活的、生机勃勃的、浪漫绚丽的、五彩缤纷的。可是,在这金色年华里,两个孩子为什么就看不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和光明前景呢?为什么会是一个不依不饶地追着打、另一个穷凶极恶地赶着杀呢?是什么让小小少年对生活感到绝望,从而自暴自弃,甚至是自绝人世呢?
    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对社会和生活的主要感受来自于家庭和学校,甚至是学校多于家庭的。大都市外来人员家庭的生活大家都知道,那是在生活重压下的艰难度日和在社会歧视中的忍辱负重。而学校更多表现的,则是刻板单调地死记硬背,莫名其妙地分数排名和没完没了地考试过关。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们能有多少幸福感和快乐心呢?本来就已经是倍感生活的压抑、无奈、烦躁和苦涩了,小冯这样的外来打工者的子女,还要被恃强凌弱的同学作为上风宣泄的对象,其苦闷、痛楚、焦虑和绝望,就可想而知了;再加上外来人员父母忙于生计地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客观上给孩子造成的有理无处说,有苦无处诉的现实,少年郎的悲观厌世和同归于尽心理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三十年来,我们的社会总体上说来,是比前三十年在衣食住行和生活选择上更加丰富多样了,但与此同时,片面追求生活环境硬件设施突飞猛进但却顾此失彼地忽视了生活质量的软件建设,也就是人的心理滋润和平衡的问题,却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猛烈、越来越惊悚也越来越血腥地暴露出来了!
    其一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太过重视文凭却严重忽略人品的问题。我们对全民教育有一个很幼稚的认识,那就是片面追求上学率即人人有学上,但却不知人人有文凭不如人人有技能更符合社会生活的现实需求。
    其二是我们的教育方针太过重视政治性却严重忽略更重要的人性的问题。我们的教育部门和宣传部门在不厌其烦地、喋喋不休地、滔滔不绝地、没完没了地进行着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在想入非非、胡编乱造、无中生有、异想天开那些小英雄、小战士、小义士和小武侠的故事的同时,是不是更应该考虑给孩子们更多地仁心、仁性、仁慈和仁爱的宣传和教育呢?
    这段时间,大家都在热议某些食品让孩子们性早熟的问题,在我看来,孩子们的性早熟不是最可怕的,因为性早熟的孩子并不必然会对生活产生绝望感;此案给我们的警示是:让孩子们心早死的问题,才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