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本人迷恋上了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易经》、《参同契》和《黄帝内经》成为案头上的常备读物。
忽然发现,中国的货币政策制定者或许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功课,否则将总是限于被动。就在今天,央行公布的货币政策政策委员会第三季度会议记录中显示,今后一段时间,央行将着力于“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增强汇率弹性”。
这一表态就发生在美国高官对人民币汇率多加指责,特别是美国财政部正在研究人民币操纵案之后,因此央行很难撇清上述表态与前两者的关系。更为直白的表述是,外界将非常明显的感觉到中国对于外在压力的无奈。
早在年初的博文中,笔者就已经强调,应该尽早启动新的汇率改革措施,否则将会得不偿失。因为一旦外国政府采取针对人民币汇率的制裁措施,中国出口企业所承受的损失并不会比人民币主动升值所带来的损失小,而且中国还会损失人民币升值对国内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因素。
据笔者后来了解,中国之所以没有在当时采取措施,是因为外贸主管部门的压力,在中国还未完成经济转型的情况下,外需的影响力是空前强大的。
但就是因为这一阻挠,中国丧失了汇率改革的主动性。在《易经》中,时机的掌握非常关键,彼时做是好事,此时做就未必是好事。而在笔者看来,现在增强汇率弹性的后果将使人民币汇率的单边升值的几率大增。因为外界会预期,一旦外界的压力足够大,人民币还会继续增加弹性也就是升值。
一直以来,中外经济学者都在强调,中国不应该也不会重蹈日元升值的覆辙。笔者对于日本经济的研究不深,并不能从中日两国的基本面角度对此进行评述。但笔者在大学期间学过一些日本经济史,日元升值也是经历过日本政府顽强抵抗后才开始的,而一旦闸门被打开,其升值幅度甚至超过了50%,因为日本国内明显的感觉到本币升值对本国福祉的益处,而当时日本已经开始了老龄化的局面,升值无疑是对退休者的一种补偿。
说这些,并不意味着笔者认为,中国肯定会纵容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但市场就是市场,特别是在外汇市场这种近似于完全竟争市场的环境下,市场预期将会偏向于复制日本模式。而这对于中国今后的货币政策乃至整个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会造成不利影响。
在面对可能来临的美国的制裁的情况下,中国采取这种西医式的急救措施,从而避免来自外国的经济制裁措施,无可厚非;但在急救期过后,中国是否应该采取中医式的治疗方式,提前制定经济政策,不要再在市场面前显得自己非常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