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青年的价值观?是昨天对七龙珠、海贼王和ps2死心塌地,今天就说要抵制日货?那是不是南斯拉夫使馆被炸的痛也可以和IPOD杂糅在一起,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简称爱恨交织。这其中恐怕有两个层面的内容值得探讨。一个是民族价值观,一个是消费价值观。
反日反美的游 。行都有过,也曾经得到了政府的默许。韩寒在博客里说虽然自己连一小块地方都没有,还要去对钓鱼岛那么远的大地方做评论,何为?我们依旧是再简单的二元对立非是即非的立场上将民族感情简单化。此处也不便多讨论这些,民族价值观的缺失需要一个大国心态来弥补。上海世博会的理念是:“理解、沟通、欢聚、合作”。明主开放的大国气派一定不是狭隘得定义在是不是买日货美货的界定上,“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真正做到也才是中国强大的标志。
另一个层面是消费价值观。中国诸多消费逐步沦为符号化,劳斯莱斯、奔驰宝马、LV,到现在的iphone、ipad,蛮街都是。最近不是有中学生拿LV的包包装课本的,被老师发帖抗议。我认为LV就改装课本,不记得哪位明星广告人曾说过,穿LV其实犯贱,拿人民币买国外名牌。但他还补了一句,他就穿着LV的波鞋,没办法贱就贱了,大家喜欢。旅美人士会说其实国外穿衣打扮并不那么讲究品牌,当然对于自己珍视的品牌是另外一码事。消费喜好应该是基于自我的需求吧,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群起而追之,未必就是最恰当的商品,是热情蒙蔽了双眼,还是热情混淆了价值观?
说到房子也是如此。广告中王者归来,王者风范,欧陆经典,海上传奇比比皆是。有些房子不用太多广告卖得很好,有些物业已经进入二手市场依旧抢手,成为经典。SOHO建外能成功,是因为它凝合了一个价值观高度统一的群体,他们相互认同,高度认知,共同成长。建筑只是一个钢筋水泥的容器罢了,好的建筑设计师会考虑到居住者的生活经历,人生记忆、习惯喜好以及文化背景,建筑就是代言一个人的个性,表现一种人的生活态度和气场。但是,但是,有些朋友似乎还是没有很纯粹的消费价值,大家喜欢的,大众点评率高的就是好的?
哪一个适合你?是要被i 还是继续悲哀?
回到一个自我,恐怕也能还原这个市场一个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