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的城市很没劲?是少了公共空间艺术


  艺术应该还算小众,但里面找个分支,公共空间艺术,就是众乐乐的大众了。顾名思义,这就是是设置在公共空间,与大众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艺术品。中关村门口的DNA双螺旋是不是?是。皇城根那边老先生和小女孩下棋的雕塑是不是?是——雕塑是三维艺术,只要搬出美术馆放到公共空间,又和空间契合,那一般都是公共空间艺术品。鸟巢是不是?可以算是。你站到世贸天街下面说全北京不要向上看还是向我看吧,然后学布鲁塞尔的于连解开皮带小解是不是?不是,这算行为艺术。因为你的动作再长也持续不了5分钟,没有起码的空间陈列稳定性。于连的雕塑就是,人家在比利时尿了多少年了。

 

于连非常与时俱进的,已经换过差不多1000件衣服。

右边这件就是中国航空员访问比利时时候送给小于连的。

 

  公共空间艺术品是用来满足都市人群心理和情感需求的。在CBD戳一个巨型艺术品,可以稀释商业的冷漠空气,让上班族有归属感,而不是下班后对这片地方没有任何留恋。它还有纪念作用,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比如自由女神像,比如莫斯科红场国立博物馆前面的朱可夫雕像。它也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表情,比如巴黎飞舞的半裸女郎雕塑,比如深圳的孺子牛。它还是一个城市的批评精神与灵感源泉,因为它如此接近大众,又从大众心中汲取了无数智慧。比起陈列在美术馆艺术展里的作品,它更加开放草根和亲切。


  但是呢,中国城市的公共空间艺术品很不够。我们对于城市,和对于工作的判断一样,“这有什么用?”是关键。这能增值么?这能激发消费者热情么?这能换来旅游效益提升么?这么看呢,艺术品别说比不上盖一幢写字楼,比得上一串大排档否都要考虑考虑。大家都忙着赚钱,没人有功夫欣赏艺术?这只会恶性循环而已。几个公共空间艺术品也许不能影响什么,但以对待这些艺术品的逻辑来对待整个城市的规划,能让这个都市的人群幸福感有多大提升么?

 

 

 

  欧美国家都有严格的城市规划标准,要百分之多少的地方要用于陈列艺术品的。如果没事先看过攻略,第一次到巴黎,偏巧又中学地理没太认真学,你估计能把好几个地方堪称卢浮宫。它的空间艺术品走几个街区就能碰上一个,雕塑更是转个弯就能看见俩。而且不像咱们国内,这些东西不全都是摆在公园里,更多是街区、社区这些地方——话说摆在公园比摆在博物馆里也没公共太多,谁没退休天天走公园呢。像北京已经有规划,但还不大够。当然,我们已经不用看艺术品非得去798了,这已经是不小的进步。

 

  公共空间艺术品是对公民文化权的一种尊重。不是美术馆,不是博物馆,我们的生活中就应该充满公众的艺术。这门类,从雕塑、绘画开始扩展到各个领域。它一般还是要政府主导的,不然成违章建筑了。但更重要的是给艺术家们创作自由和思想自由。一个全是政治事件历史人物雕塑的都市,那也许就是平壤了。公众艺术是生活,是普适的审美和批判。艺术的精神主体必须超越物质主体需要的满足嘛。艺术品,它给人的教育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一种润物无声的过程。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语言。它也许能帮你赚钱,但不负责教你如何赚钱。

 

  我觉得一个城市,可以有专门职能,比如金融中心,比如旅游城市,比如钢铁之城。但要让这个城市的人有幸福感,就要有一个诗意的栖居环境,这需要综合的生态实力。济与文化的平衡、科技与情感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平衡,都必不可少。

 

  蔡明自留地“蔡园子”(点击进入博客圈),欣赏铸造生命力的家居,阅读大师心灵的设计,把玩优雅刺激的时尚。

  蔡明推荐文章:

 

  中秋还有多少人是真正在乎的? 

  GDP第二了,幸福感何时第二? 

  博客5周年,家居圈在产业升级,消费者在审美升级 

  申遗,大智若愚还是大愚若智

  品世博(6)·3D、4D到ND,假作真时真亦假 

  艺术还能当社会的灵感缪斯么?

  社会的放大镜,与心灵的显微镜 

  沙发是情人、至亲,还是知己? 

  玻璃之岛300年后再成奢侈帝国的理由

  平原文化修园林,海岛文化盖神庙 

  审丑审美审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