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震怒与印度王子的哀愁
从《圣经·创世纪》中,我们看到神发怒了,怒火冲天的神把亚当和夏娃逐出伊甸园后,并没有结束对人的惩罚。在上帝看来,人和这个世界彻底堕落了,他越看越不顺眼,越看越不高兴。他甚至为创造这个世界,创造人类感到后悔了。
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耶和华说:“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因为我造他们后悔了。”惟有挪亚在耶和华眼前蒙恩。(《创世纪》)
“心中忧伤”的耶和华对整个人类的惩罚却几乎是毁灭性的。中国人说,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现在我们看到了上帝的“忧伤”,这就是洪水滔天,“毁灭天下”。
神观看世界,见是败坏了;凡有血气的人在地上都败坏了行为。神就对挪亚说:“凡有血气的人,他的尽头已经来到我面前;因为地上满了他们的强暴,我要把他们和地一并毁灭。你要用歌斐木造一支方舟……看哪,我要使洪水泛滥在地上,毁灭天下;凡地上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无一不死。我却要与你立约;你同你的妻子,与儿子儿媳,都要进入方舟。凡有血肉的活物,每样两个,一公一母,你要带进方舟,好在你那里保全性命……(《创世纪》)
上帝是至善至爱的,他创造了人,给人食物、给人居所、给人工作,甚至给人赐予了美丽的妻子夏娃。可是,眼见着自己的创造物因魔鬼的诱惑而作恶、“败坏”,这让他无法容忍,甚至为此烦躁不安,怒火中烧。
今天,我们借助现代电子合成技术,从美国电影《2012》中看到了《创世纪》里上帝所描述的这种让人惊心动魄的“毁灭天下”的场面。
一场洪水过后,上帝本以为能够再塑造出一个完美的新世界。然而,人类总是惹他生气,总是被欲望的冲动左右着而失去了应有的谦卑。洪水过后,当人类齐聚于示拿的旷野,要在此筑一座城,并在城中建一座通天塔的时候,他又降临了。
“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
此后,又过了一段时间,到了摩西时期,为了显示自己的神威,他又在埃及降下了血灾、蛙灾、虱灾、蝇灾、畜疫之灾、疮灾、雹灾、蝗灾、黑暗之灾……(《出埃及记》)
《传道书》是所有《圣经》正典当中比较另类的一部分,据传它出自晚年的所罗门王之手,这位历经世事沧桑的老人在书中无奈地慨叹:“神从始至终的行为,人不能参透”,“我所以恨恶生命,因为日光下所行的事,我都以为烦恼,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美国学者麦克诺尔·伯恩斯与李·拉尔夫合作的《世界文明史》里这样评价上帝的特性:“……耶和华是个有点特别的神。几乎只有他被想像为具有人的属性。他有肉体,有人的情感。有时喜怒无常,也有点暴躁——能盛怒地进行谴责,也能行善。他论罪的轻重往往相当随意,对非故意但实际上有罪的人也会像对蓄意犯罪的人那样予以惩处。”(《世界文明史》第一卷108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1月第1版)
即使是至高无上的主宰者,也会忧心忡忡,喜怒无常。而这一切,说到底都是为了人类的“罪与罚”,为了人类心中那难以抑制的恶。或许,人性之恶,就是一切苦难之源。因此,西方文化总是强调对这种人性之恶的揭示与警惕。
虽然“神从始至终的行为,人不能参透”,我们仍然可以确定的是,主宰者有主宰者的烦恼,被主宰者有被主宰者的烦恼。在许多时候,他们都不快乐。
西方的神是这样的,那么东方的神呢?
距今遥远的古代,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人们都曾试图通过宗教寻找苦难的根由和快乐的源泉,寻找左右人类命运的“真神”。结果,希伯来人找到了上帝耶和华,印度人找到了佛祖释迦牟尼。不同的是,上帝始终是至高无上的神,拥有无上权威,可以肆意对人施予惩罚;而释迦牟尼却走过了从人到佛这样一个无比艰难的历程,他一点都不欣赏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在他看来,人世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快乐可言,反而苦海无边。
上帝是主宰者,完全按自己的好恶统治着这个世界;释迦牟尼是觉悟者,一生都在苦苦地寻找着另外的世界——比现实更加美好的世界。
我一直有一种感觉,如果把释迦牟尼的生平写成一部报告文学,肯定会是一部非常具有震撼力的作品。他的一生真是充满了传奇:身为太子、储君,已经极尽人世的光荣显赫了,却毅然舍弃了与生俱来的荣华富贵、锦衣玉食,独自遁入山林、风餐露宿、苦苦修行。然而,他吸引我的并不仅仅是这些,并不仅仅是这些让世人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真正让我着迷的是:
他何以如此敏感,或者说,对人生的苦难何以如此敏感?他生于锦绣乡、安乐窝,却总是牵挂着生老病死的人世之苦。
他对现世的否定又何以如此决绝,或者说,对现世快乐的否定何以如此决绝?硬是历经五载参访,六年苦行,只求最终能够获得大解脱。
另外,在那天晚上,他于菩提树下打坐入定,然后,蓦抬头,猛的看到天上的明星而顿然悟道的时候,他到底、究竟、终于发现了什么呢?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事。
任何一种宗教在描述其教主生平的时候,大都要附会上一些神秘而不可思议的传说,好像不这么做就不足以衬托他的伟大崇高。或许是受东方神秘主义的影响,有关释迦牟尼的传说则尤为离奇,从他出生,一直到娶妻生子、出家成佛始终异相不断,匪夷所思。诸如释迦从圣母摩耶夫人的右肋降生,一出生就东西南北各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成婚后只用手指点了一下太子妃耶输陀罗的肚子,立即“指腹成孕”;出家时让马车腾空而起,飞出王宫等等,不一而足。凡此种种,都是传奇而已,不足为信。我所关注的仅仅是在释迦牟尼生平中与人性相合,与常理相合,与科学相合的那部分历史。我只把释迦牟尼作为一位敏觉的哲人来讲述他的故事。
释迦牟尼是印度迦毗罗卫国人(现印度与尼泊尔交界处的部分地区),为净饭王的太子,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汉译为‘一切义成’。因为他是释迦族里的圣人,所以称释迦牟尼,释迦汉译“能仁”,牟尼汉译“寂黙”。当时的印度还没有一个强力的中央政权或共主,各地仍然停留在邦国的状态,释迦牟尼的父亲即是迦毗罗卫国的贤主净饭王。
人是环境的产物。按佛教的观点,机缘不同,人的生活环境不同,人的性格及命运自然迥异。在普通人看来,释迦能托生在帝王之家,已经是极大的福分了。而且,当他出生的时候,净饭王已经五十多岁,晚年得子,其心中期盼子嗣绵延和王业传承的殷切之情,自不待言,他当然要视这位太子为掌上明珠,宠爱有加。不幸的是,释迦刚刚出生七天,他的母亲即撒手尘寰,离他而去。据考证,后人演义的所谓释迦自佛母摩耶夫人右肋诞生的奇瑞异相,其实很可能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剖腹产。所以,释迦只能由他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汉译“大爱道”)夫人抚育成人。
依照一般的规律,凡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多比较敏感。而释迦的出生背景,生活环境又是如此特殊,可以推断,他一定是个十分敏感,甚至有些多愁善感的小王子。尽管父亲、姨母对他百般呵护,然而,恰恰是由于他的出生才导致了母亲的死亡,这样一个即使是王子也无法改变的事实,肯定会在他幼小、脆弱的心灵中形成一个巨大的阴影,并对他的人生观产生深远的影响。或许,这就是他认识生命之苦的第一因,即所谓“生苦”。
释迦牟尼七岁那年,净饭王遍请天下名师,使其从学。据说,他刚十四岁,凡属天文、地理、典籍、祭祀、占察、文章、图画、乐舞,以及武艺、兵法、方术,即已无不娴习通晓。十五岁时,净饭王便为他举行了灌顶授职大典,立为储君。他天资聪慧,并且受到了最良好的宫廷教育,这些我们都无需置疑。可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他的整个少年时代都是在深宫里度过的,几乎是与普通人那种艰辛而真实的生活隔绝的。他可能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可能琴棋书画样样俱佳,可能兼具文韬武略,有经天纬地之才,可是,他对生活的基本常识却是相当匮乏的。套用一句曾经在中国广泛流行的说法,他是生长在温室里的花朵,从未经过风吹雨打。即使到了十七岁,净饭王为他娶纳闻名天下的美人耶输陀罗和瞿毗耶两位太子妃之后,他与外界仍然接触甚少。他的生活圈子除了皇宫,就是净饭王为他专门建造三时之殿(中印度无寒冬,年分三季,所以只建三时之殿)。这位小王子始终生活在锦绣如画,鸟语花香,远离生活真实的童话世界里。或许正是由于受到生活环境的极端局限,才会产生“释迦游四门”这样的著名故事。
下篇:杨黎光·《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之四十五 被欲望绑架的快乐是短暂的
杨黎光网站:http://www.yanglg.com/
敬请关注: 系列博客《我们为什么不快乐?》已经成书。
共12章,25万字,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插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