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这些企业以集体制为主,逢年过节,往往会发放大批实物福利。诸如苹果、桔子、水梨、桃子、菜油、大米、黄酒、白酒、鸡鸭鹅鱼等等,有的甚至发放自行车、煤气灶、金戒指的。转眼间,30年过去了,过去的乡镇企业,绝大多数摇身一变,已然成为了私营企业。逢年过节,福利仍然发放,但形式已然大变,实物福利大减,现金形式大增。可国有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仍然旧习不改,照样发放各式各样的实物福利,而且物品种类更加丰富多彩了。另外,还有各式各样的购物券与消费券,诸如超市券、图书券、理发券、蛋糕票、游泳票、电影票等等。为何绝大多数私营企业改为现金形式,而国有企业仍喜欢采用实物与票券形式呢?
如果任人选择的话,一般来说,大部份人更喜欢现金形式,而不会选择实物或者票券,因为同样金额的三种方式,现金最实惠,实物最吃亏。比如同样是面值100元的超市购物券与现金,要是让人选,绝大部份人会选择现金。因为100元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到哪里购物就到哪里购物,想什么时候买就什么时候买。而超市券就不同了,超市的数量是有限的,买东西的地点就被限制在了有限的几家超市;而且不能担保他们不会倒闭,万一倒闭了,超市券就一钱不值了,就算不倒闭,许多超市券规定了有效日期,购物时间也有限制;最重要的是,超市的物品毕竟是有限的,许多物品在超市无法买到,更不要说超市无法提供服务了,比如我想乘车或者理发,在超市肯定不行。
用超市券购物就存在时间、地点与品种的限制,使得同样面额的超市券不如现金的价值来得高。与各种票券相比,实物的选择就更少了,同样金额的实物与票券,实物的实际价值更低。既然同样金额的现金、票券与实物的价值依次递减,为何私营企业选择现金形式,国有企业却选择实物与票券形式?国有企业领导为何这么傻?
其实,傻的不是领导,他们的行为选择也完全符合理性。私营企业里,员工的努力与企业的业绩对领导直接相关,员工越是努力工作,对企业的贡献越大,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收入,领导也能够直接受益。因此,私营企业的领导有动力促使员工努力工作,逢年过节发放福利时,往往选择价值最大的现金方式。
国有企业的故事与逻辑就不同了。国有企业里,员工与领导的收入多少基本由职务高决定,职务越多,收入越多。另外,要是国有企业有上级单位,他们每年的利润,大部份要上缴给上级单位,一个大蛋糕因此缺了一大块,成为一个小蛋糕。如此一来,领导收入与员工努力之间关系就不大了。员工努力做大的蛋糕,体现到领导头上已然微乎其微,领导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动力就下降了。遇到分配福利时,领导发放现金的激励相应降低。
另外,以现金形式发放福利的话,1元就是1元,领导变不出啥“花头”来。要是发放票券呢?形势就完全不同了。如果超市以9折的价格把超市券售卖给企业,超市可以开具9.2折的售券发票,其中0.2折的差价就落入了领导腰包。国有企业员工规模往往比较大,购买的超市票券数量与金额就更大,领导就更有激励发放超市票券了。要是发放实物呢?可享用的差价往往更大,这也是国有企业发放的实物福利往往名不符实、物非所值的原因。
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不同的分配机制与激励方式,决定了各自不同的行为选择。私营企业里,领导的行为选择与企业利益直接相关;国有企业里,领导的行为选择与企业目标往往不一致。福利发放采用以现金还是实物形式,正是这种潜规则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