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整个社会想什么”的文化路径


       前两天,在《东方早报》上看到被称为“香港戏剧教父”的毛俊辉一个访谈,他强调了一个既简单又容易被人轻忽的观点,就是“搞创作就要知道整个社会想什么”。我觉得,这句话应该有值得思考的文化价值。

  人生如戏,现实其实也在大幕之后。写戏写文章,当然都想把自己内心的创作密语变成广泛的公共传播。只不过,这背后那条隐秘又迷人的路径,却未必轻易就能被打通。很显然,这里面至少要经历两重阻碍考验,一是创作者内心到底有没有真实的时代感受,二是公共传播的空间是否足够自由开放。

  尽管现在很多创作者都喜欢扛着“时代感”这面旗帜,但他们作品里的时代,却往往很难属于“整个社会”,甚至很多都是流于个人梦呓。经常占据中国作家富豪榜首位的郭敬明,不就长期感叹着“梦里花落知多什么”吗?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也曾发出一句动情叩问——“我扪心自问,我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个人的写作配得上这个伟大而艰难的时代吗?”然而,现实之中那些太多的关于“伟大时代”华丽书写,却似乎根本无法告诉人们——“整个社会想什么”。

  创作从来就不是只坐在书斋里埋头思索的事,它其实更需要那种深入现实的“田野调查”,去倾听普通生命的心声。这些所有的心声聚合起来,其实就是“整个社会在想什么”。在这个转型期的特殊年代,也只有把整个社会的真正想法表达出来,才能建立起一个文化现代性的基础。

  这些年的中国文化,最绕不开的,就是传统文化热、国学热、经典热。换句话说,现实文化的面向很大程度上是过去,而不是当下。而且,那些“过去”往往都是久远的被充分“打扮”过的历史。当前影视界也陷于历史戏说与经典翻拍的深度迷失,造成极其严重的原创性匮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离开原创性去谈文化价值,当然就是奢侈的事。

  对此,日前韩三平也说,当前经典重拍热是“影视产业化的结果”。如果创作者总是考虑商业属性,真的不知道社会属性与艺术价值还能占有多少的份量。当然,除了这种商业裹挟,左右创作方向还有另外的重要力量,就是创作者对文化权威的依附,以及受文化权力的控制。受囿于这些现实原因,当前创作者经常没有搞清楚,或者严重忽视了“整个社会想什么”,也就无法找到与现实社会相相匹配的文化。

  转型期的中国文化,不能再简单地把传统文化视为救命稻草了。面朝现实当下,倾听公众心声,其实完全可以为所有的创作者提供足够的现实经验。比如,生存、休闲、道德、自由、民主、人权等等一些的社会元素,都包裹在社会公共诉求中。创作者需要做的是,其实就是在这一切元素的碰撞中,来找到共同的语言。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现实之中也有一些创作者读懂了社会的想法,形成了一些共同的文化语言。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文化仍然属于私人语言,而没有真正通过公共平台进行传播,来让人更多人都能对“整个社会的想法”产生具象的认知。也就是说,在“知道”与“分享”之间,还有一个断裂的地带。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个断裂地带清晰展现出来,然而由全社会共同搭建起一条畅通而坚实的桥梁。

  “搞创作就要知道整个社会想什么”,毛俊辉的这一句话,应该提醒更多的人停下逆时代而行的文化脚步,然后积极探寻通向文化现代性的那条隐秘又迷人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