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用药基因检测的操作及临床意义


             
             
 
虫洞(北京)卫生科技有限公司 戴天岩
 
一、安全用药基因检测的含义
  安全用药基因检测服务,即是针对与药物反应相关的基因密码进行解读,预测患者对于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程度,对临床用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参考基因检测的结果,医生可以在开处方时,在药品选择、剂量控制及联合用药等方面提出适合每个患者自己的个体化用药方案,最终达到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减少医疗费用的目的。让患者花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钱,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二、安全用药基因检测操作方法
(一)DNA 样本的采集
  口腔粘膜采集:受测者在医护人员帮助下用清水漱口,用无菌拭子适度用力的在口腔左右腮上下刮拭20次以上,将样本保存放入采集袋中。此过程无痛无损伤,是非常方便快捷的取样方式。
  FTA血样采集:医护人员替病患消毒后采集相应部位的血液,此方法现在不是很常用了。
(二)检测方法
  利用荧光PCR仪器,根据DNA列阵的微测序法、动态等位基因特异的杂交、寡聚核苷酸特异的连接、DNA芯片以及TaqMan系统 等。但不管哪一种方法,首先必须进行靶序列的扩增,然后才能进行其它检测。
三、安全用药基因检测在临床上应用的意义
(一)药物仍是当前最主要的治疗方式
  药物品种在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而迅速增加,现在国内常用的处方药物已达7000种之多。所以安全用药基因检测服务有助于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率,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
(二)安全用药检测能够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各国住院病人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比率在10% ~20% ,其中5% 的患者会因为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而死亡。在全世界死亡的病人中,约有1/3的患者死于用药不当,药品不良反应致死占社会人口死因的第4位。
  在国内每年 5000多万人次的住院病人中,有超过500万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过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每年导致24万名患者死亡,是目前l9种主要传染病所致死亡人数的11倍。
  儿童的药物不良反应也很严重,据2006年参加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检测的儿童医院报告数据显示,儿童服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达到12.9%,其中新生儿是24.4%,小儿药源性疾病入院的占全部住院儿童的1.46%,高于国内外的成人比例,涉及大部分小儿药物,越是年幼的儿童用药不良反应越严重。
  通过安全用药基因检测,检测患者用药涉及到的相关基因,预知患者的基因信息,从而指导患者用药,决定某一个人是否适合使用某种药物,若患者缺乏代谢某种药物的基因或者代谢能力较低,则比较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所以进行安全用药基因检测就能够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三)安全用药基因检测是必要手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医疗模式亟须改变。药物治疗仍然是目前乃至以后一段时间内最主要的治疗方式。
  2005年3月22 日,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颁布了面向药厂的“药物基因组学资料呈递(PharmacogenomicData Submissions)”指南。该指南旨在敦促药厂在提交新药申请时依据具体情况,必需或自愿提供该药物的药物基因组学资料,其目的是推进更有效的新型 “个体化用药”进程,最终达到视“每个人的遗传学状况”而用药,使患者在获得最大药物疗效的同时,只面临最小的药物不良反应危险,国内也在积极推进安全用药的医疗模式转变。【提供生物芯片临床诊断产品:医院生物芯片诊断工作平台、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检测芯片、优生优育TORCH抗体检测芯片、免疫性不孕不育抗体检测芯片、宫颈癌HPV的靶向性细胞检测、呼吸道病毒感染抗体检测芯片、性传播疾病抗体检测芯片、幽门螺杆菌Hp抗体谱检测芯片、心血管病感染因子抗体检测芯片、微生物芯片分析系统平台、高通量药物侦检系统(哈姆斯-HMTS)平台、心肌梗塞联检生物芯片、乙肝表面抗原及e抗原定量检测芯片。若加入向日葵爱芯医院行动计划,可免费获得60万元的生物芯片工作平台。】【提供生物芯片科研和医学产品:生物芯片整体解决方案、兽药残留芯片检测系统、食品安全芯片检测解决方案,合作共建研究中心服务、生物芯片实验室建设服务、芯片平台建设,生物芯片扫描仪、芯片杂交仪等仪器,耳聋基因芯片、乙肝病毒耐药检测芯片、抗核抗体检测蛋白质芯片、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检测芯片、G+细菌鉴定与耐药检测基因芯片等,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试剂盒、兽药残留芯片检测试剂盒等,HLA基因分型检测方案、血小板基因分型。】【提供安全用药监测解决方案:安全用药基因检测服务,指导医患安全用药,适用儿科、精神科、内分泌等。】【请索取产品项目资料:虫洞(北京)卫生科技有限公司,戴天岩经理,手机:13051069337,E-mail:[email protected],msn:[email protected],qq:104974415,虫洞医学与生命科学网http://blog.sina.com.cn/cnyr】。
注:因笔者对行业了解不足,欢迎批评和交流,MSN:[email protected]
 
来源于:虫洞医学与生命科学网(http://blog.sina.com.cn/cny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