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置房数据口水战毫无现实意义


   目前,房地产业对“全国660个城市有高达6540万套住宅空置,可供2亿人居住”的争论仍然在持续发酵,特别是在近期楼市调控走向不甚明朗的背景下,空置房数据的探讨显得分外激烈从掌握的情况来看,牛刀是最先证实者,他在博客中披露的这一消息引起了房地产业的持续争论。虽然,其后国家电网否认曾发布过此类数据,并明确表示从来没有对这样的数据进行过统计,社科院城调队也对此予以否认,但是官方的数据缺位及正面回应,让“6540万套空置房”的迷雾越来越浓。

   中国部分专和学者纯粹是死脑筋,专门做一些毫无现实意义的事情,偏偏希望做一些顽固的研究,尤其是“6540万套空置房”数据是否存在和到底有多少及什么空置概念等,无非是想达到调控房价的目的。2010年8月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05年以来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待售情况,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末,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待售商品房1.918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6.4%;其中住宅1.064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0.2%。

   国家统计局特别强调,商品房待售面积不等于住房空置面积。这个数据“很雷人”、“不可信”,“6540万套房,以70平方米一套计算,合45亿平方米,而中国2009年竣工住宅用商品房仅5.77亿平方米,也就是说,除非1995年以来所有新建成的商品住宅房都是空置的,积累到去年,才有望达到6540万套。

   根据国家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对商品房空置面积种类进行明确分类的通知,从2003年统计年报开始,将以商品房空置时间作为标准进行划分。空置时间在1年以内的为待销商品房;空置时间在1年以上3年以内的为滞销商品房;空置时间在3年以上的为积压商品房。空置房是房地产市场上的专用名词,严格概念上是指房屋竣工一年之后没有实现销售的房子,通俗地说就是指市场上卖不出去的房子。

   这与一般人认为的没有人住的“空房子”完全不同。所谓“空房子”其实指的是“空关房”,意即开发商把房子卖给业主后,业主既不自住也不出租,房子没人住形成“空关”。对应于权威部门经常发布房地产市场“空置率”的数据,“空关率”的数据几乎没有机构能够发布,因为实在是难以统计,只能是对某一两个楼盘或小区进行现场调查,得出相应楼盘或小区的“空关率”。

   “空置率”“空关率”之所以必须严格区分,是因为它们所描述的市场形态完全不同。前者反映的是市场热还是冷,空置率越高,表明楼市越冷,市场销售不佳,房价有下跌的压力,反之空置率极低,房价则将继续上升;而后者反映的是投资性购房的冷热程度,“空关房”较多意味着业主购房不为自住需求,房屋的价值却能体现出使用价值。那么,即使人们争论的数据是确有其事,前述“6540万套空置房”的概念也只能理解是“空关房”的情况或者是“空关房”与“空置房”并重的情况,就是所谓半年的电表读数为零的的房子,谁也不能确定这“6540万套空置房”就是没有卖出去的房子,就一定是“空置房”。如果真的能用电力部门的电表读数来判断“

   空置房”的数据,那就不需要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了,也不需要房地产业的讨论和分析了,更不需要大家争来争去了。既然不能确定这“6540万套空置房”到底是“空置房”还是“空关房”,那么争论还有什么意义呢?那么对“6540万套空置房”数据的炒作还有什么意义呢?却被人认为“待售”≠“空置”,嫁接概念糊弄谁?

   这条新闻之所以成为舆论热点,显然与“6540万套空置房”的消息持续发酵有关。近来,舆论争议“6540”的真伪,由于相关部门未发表任何观点,被认为“失语”。统计部门此次公布商品房待售面积数据,应该是对“空置论”的一种回应,以此来证明自己在这场公开争论中没有失语。

   空置房数据,是因为既忧虑房价虚高,又忧虑房屋闲置,更忧虑宏观调控“盲人摸象”。显然,公布商品房待售面积数据不能消除公众的这些忧虑,原因很简单,甚至认为商品房待售面积不等于住房空置面积。认为统计部门公布商品房待售面积数据时,由于没有明确相关标准,所以公众不清楚1.9182亿平方米这个数值究竟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

   结果又出现新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1.9亿”极不正常,折射出我国商品房空置率畸高,进而认为政府整治捂盘惜售的举措没有奏效。另一种观点认为“1.9亿”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不算严重,风险可控。理应尽快恢复对空置面积的统计和公布,尤其要统一空置房概念、明确空置率指标,让我们的统计计算方式与国际接轨,早日揭开空置房之谜。否则,公众就会陷入无休无止的争论,大量房屋由于闲置而浪费资源,商品房会因为没有有效利用而致供需失衡、价格高昂。

   从市场供需情况来看不贵,因为现有的价格总能找到买卖的平衡点(即使目前略有冷清还是有大量成交),说明市场足以支撑某一均衡价格。但与绝大多数人的合法收入比,价格显然太贵了。造成这种感觉巨大落差或许有下述原因:1)急速城市化和地区差距拉大带来购买力从时间(二、三代人集中力量购房)和空间(农村向城市、外省向一线城市)上向有限的点集中;2)银行提供了较为廉价的巨大金融杠杆;3)收入差距分化量级加大;4)中国合法有效的投资渠道狭窄;5)大量的灰色收入;6)腐败现象普遍且严重。

   这些原因中,1)是一个发展阶段的现象,趋势短期不会改变,2)可以随时调整,但3)、4)、5)、6)并不是房地产本身的问题,它们涉及到社会的制度特征和政策安排,改善恐非一日之功,商品房仅是游戏的一个道具而已。即使我们有办法让商品房消失(比如按人分配住房),只要3)、4)、5)、6)还存在,游戏还会继续,只不过道具会换成其他投资品、现金和银行存款或干脆向海外资产转变,这些游戏对普通百姓的负面作用不会比目前房地产业带来的小,如此而已。

   不论有多少空置房,其实都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也不能由此得出房价高或低的直接因果关系,如果不是房地产商人刻意 “ 囤积居奇”,那么就不与房地产市场价格或交易行为产生直接逻辑关系。房价是高是低,房地产商人是否降价销售,这主要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当然也与国家调控政策力度和持续性有关,但与空置房多少并无直接关联。

   在市场经济中,任何商品的价格主要由供求关系决定,供求关系失衡必然导致价格失衡,同样买房子的人多了,需求上去了,价格自然就会上涨,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然,买房的人可能是自住(属于刚性需求),也可能是为出租(属于投资需求),更有可能是为了将来出售以获利(属于投机需求),但需求就是需求,只要是合法购买就属于正常市场行为。

   国家调控抑制投资和投机需求,但不管如何抑制总会有投资和投机,因为投资人和投机人都会对市场趋势有研判,也会意识到风险存在,在考虑到风险情况下甘冒风险和损失而进行购买,这也属于正常市场行为。因此,拿空置房说事意义不大。

   2010年8月11日上午,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就“房地产的待售面积和空置面积”问题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目前国家统计局关于房地产统计方面的制度还不能计算出空置率这样的指标,空置率数据还是比较难统计的。空置率数据还是比较难统计,这是国家统计局对空置房争论的直接回应。也就是说,之前国家统计局不是故意在空置房争论中失语,而是因为实在无法统计空置率数据。

   2010年8月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5年以来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待售情况”和“2009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竣工、销售和待售情况”,并指出商品房待售面积不等于住房空置面积,强调空置率指某一时点上所有空置房屋面积与全部房屋面积存量之比,所以不便用商品房待售面积计算房屋空置率,准确的房屋空置率数据的获取,有待于全国住房普查或含有相应住房信息的人口普查。

   如何看待统计局的公布结果?这是所有分析和议论的前提,很多论者往往先入为主,认为官方的数据不可靠。以我个人的经验,国家统计局的基础数据能够作为分析基础,如果说有歧义恐怕还是在对基础数据的解读上。总之,在没看见其它更有说服力的统计或抽样数据前,我更倾向将国家统计局的公布结果作为分析的基础。

   根据公布结果,2009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销售面积9475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86185万平方米;对应当年末的商品房待售面积1994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1494万平方米。这里的待售面积是指,报告期末已竣工的可供销售或出租的商品房屋建筑面积中,尚未销售或出租的商品房屋建筑面积,包括以前年度竣工和本期竣工的房屋面积。

   如果该数据可看成行业数据的话,待售面积就是行业的存货(成品)的概念,可以计算出2009年房地产行业的存货周转天数为77天,其中住宅49天。对待售商品房而言,可能是实际销售不理想,也可能是捂盘待涨,也可能是其他技术原因。为简化见,我假定全国范围已销售和待销售的单位价格一样进行计算,从价值额来说这个假定高估了待售面积的价值,因为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报表里,待售面积(存货)是按成本计价的,也就是说按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报表计算,存货周转天数还可能更小。

   总体77天,住宅49天,说明相对于住宅而言,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等在销售或出租时过程上更为复杂,时间也更长。这个数目和其他行业比如何?与另一个颇受关注的汽车行业比,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数据,2010年7月,汽车库存周期逐月增长势头依然延续,由6月的55天增长到58天,其中乘用车库存周期由57天增长到60天,商用车库存周期由49天增长到50天。看来住宅和汽车的库存状况比较接近。

   因为缺乏同口径的历史数据,不好做商品房存货的纵向比较,但从2009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43.6%,其中住宅增长45.4%,而同期待售面积增长7.1%,其中住宅增长7.8%来看,存货周转天数2009年无疑比2008年大大缩短,也就是说2008年可能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最为紧张的一年。

   从2005到2009年,商品房待售面积增加了30.7%,年复合增长6.9%,其中住宅增加了24.3%,年复合增长5.6%。即便2008年商品房销售同比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估计下降20%左右),但从2005至2009年,相信总体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年增长应该不会低于6.9%,住宅销售面积年增长更应在5.6%以上,也就是说,房地产行业同期的存货周转天数实际可能在缓慢地下降。

   2010年9月4日国统局藉人口普查采集空置信息,被称为意义非常。于住房空置面积,业内一直存在着“可查”与“不可查”的争论。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近日表示,国家统计局正在有关部门支持下,研究建立空置住房调查方法。在我眼中,国统局此次作为意义非常。住房空置率指标对房地产发展和房地产调控之重要性,实乃常识级道理,不用置喙。我的问题是,如是极其重要的指标长期以来却是权威失语舆论混沌公众一头雾水。缘此,空置率非但未能担当其作为政府决策依据公众研判信号的正向功能,反而成为为利益集团代言学者“刚性需求论”的佐证和房地产商叫嚣“空置率不高论”论的依据。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曾表示,什么样的状况算住房空置,是这个房子没有人住叫空置,还是空置的时间比如是半年以上叫空置。这里不仅有一个状态,还有时间问题,很难给出一个标准。除了空置面积的讨论基础亟需明确外,空置面积在调查实施阶段也同样会遇到难题。事实上,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统计住宅空置率,从美国、欧盟到中国香港都从很早就开始定期收集和发布住宅空置率的数据,这充分说明这个指标在定义上是存在具有共识的清晰标准,在技术上也是完全可以统计出来的。国统局藉人口普查采集空置信息无疑将结束和消弭这一争论。

   早先有报道称,据国家电网公司调查显示,中国660多个城市现有连续6个月以上电表读数为零的空置房6540万套,足够2亿人居住。而这仅是房地产开发商已经交易了的居民持有的住房数据。如果加上房地产商已经盖好没有交易出去的住房,当前国内住房的空置率之高更是惊人。在微博拥有“百万粉丝”的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日前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表示,如果按综合空置率计算,中国住房的空置率大概不到4%,空置率高是假象。

   为此,中国城市发展高层论坛7月17日在北京举行,在这场探讨中国城市化以及中国城市发展道路的论坛上,高房价再度成为“过街老鼠”受到与会代表斥责。住建部原副部长杨慎表示,如果该信息准确那么有必要进行第二次房屋普查。毕竟中国已经30年没有做普查了,基础数据都不准确。今后应该通过普查,根据新的数据来制定新的住房政策。显然,国统局藉人口普查采集空置信息的结果,将用事实让争论一方“闭嘴”。

   近年来,中国房地产虽经数轮调控但仍然难以从“上涨——调控——再上涨——再调控”的循环往复和“屡涨屡调屡调屡涨”的尴尬怪圈中破局突围,究其原因虽然纷纭复杂,但已为学界业界政界形成共识的认知是,包括空置率指标缺失在内的权威基础数据缺失导致调控“拳头打在棉花上”乃是重要成因。我注意到,在本轮房地产调控正值向前向后原地抉择的了骨眼上,任志强自抛出“中国的房价收入比误导民众”等误导论后,8月21日又放言“误导论”:“网上所说的6500万套房子电表不转那是个笑话。从1998年以后新建的商品房有3872万套,如果按30%算最多1000多万套空置。这其实是种误导。”中国房地产究竟向何处去?究竟是谁在误导调控和公众?

   近期,国务院领导和相关部委接连公开表态,本轮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将不会放松且继续严格执行。然而在我看来,对房市走向和政府调控能力,公众需要信心更须要理由。宣示决心和表明态度固然重要,然而,藉以科学的统计数据进行有的放矢立竿见影的科学调控更加重要。因为前者充其量只能让人“耳听为虚”,只有后者才能让人“眼见为实”。

   2010年8月,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国家统计局已经初步制定出房价统计改革方案,在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意见后,国庆节前将在网上公布征求公众意见,争取明年初实施。将在部分城市抽选一批住宅小区,进行空置房调查,以发现问题,积累经验,验证方案,完善方法。将充分利用我国这次人口普查,获取用于了解住房空置情况的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