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历程 博大的胸怀


                                  艰难的历程 博大的胸怀

                      ———赞“中国首善”陈光标

 

陈光标,男,19687月生,江苏泗洪人,祖籍安徽。1990年参加工作。工商管理硕士,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光标靠着自身的努力拼搏,成为了中国有名的企业家,更是一位大众皆知的慈善家。刚及不惑之年的陈光标10年来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8.1亿元,被资助人数20多万人。2007年度捐赠总额为1.81亿元。

 

背负苦难的童年

陈光标出生于江苏泗洪县,那是一个以穷困闻名的地方。靠种地为生的父母生养了5个孩子,在陈光标两岁的时候,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因为家庭极度贫困,先后饿死,这给童年的陈光标带来了对饥锇的恐惧记忆,这种恐惧的记忆唤起了陈光标靠自己改变命运,一定要脱贫致富的想法。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陈光标10岁的时候已经开始了对创业致富的探索。那时,正在上小学的陈光标,利用中午放学时间,用两只小木桶从二三十米深的井中取水,再用小扁担挑到离家1公里的集镇上叫卖,一分钱随便喝,家乡许多人至今还记得当年陈光标挑着水桶沿街卖水的情形。当时,靠卖水一个中午放学的时间能挣个2-3毛钱,这大概相当于当时村里一个成年人半天的工钱了。童年的陈光标背负着生活的苦难,同时也背负着对未来的希望。

和命运抗争的人

不甘于向贫穷低头的陈光标开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向命运抗争,年少的他开始不断找寻致富的途径。十三岁暑假的时候,陈光标开始每天骑着自行车跑十几里路去卖冰棒。后来,陈光标又做起贩粮的买卖,从开始的骑自行车贩粮到用拖拉机贩粮;从一天赚个56元钱到一天能挣到300多元钱,陈光标在致富路上尝到了甜头,17岁那年暑假结束的时候,陈光标挣了两万元钱,成了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陈光标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逐渐显现了经商的才干。

掘得了第一桶金

1991年,22岁的陈光标离开家乡,再次踏上了到省城南京创业淘金的征程。可几个月下来,陈光标并未找到创业的捷径,握着渐渐瘪下去的口袋,陈光标站在南京的街头,紧咬牙关,每天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不要放弃,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舌头都咬破了,鲜血直流,陈光标暗暗发誓:一定要成功,否则,死也要死在外头

一次,陈光标来到药店闲逛,见一群人围着一个袖珍式的仪器在反复询问,他立即上前去看个究竟。原来,这是一个新近上市的耳穴疾病探测仪,把两个电极夹在耳朵上就能测出身体哪个部位有病。陈光标灵机一动,他想:这个疾病探测仪好是好,就是没有直观性,如果能让患者直观地看到探测结果,那一定会大受欢迎。决定了就要干。第二天,陈光标手里拿着随身仅有的3000元钱,请合肥中医药大学的专家和安徽师范大学物理系的专家提供指导,按照自己的想法给耳穴疾病探测仪做简单的改进,安装上显示器外壳,输入生理图像,患者只要手握仪器的两个电极就能在显示器上直观地看到自己身体哪个部位有疾病。这个被陈光标命名为跨世纪家庭 CT”的新仪器,不但获得了国家专利,而且一上市就广受好评。就这样,一个原本简单的疾病探测仪,经过一番创新之后,立即身价倍增,从原来100多元的样机改装后卖到了8000多元。新仪器研制成功后,陈光标已经没什么钱了,那时正是八九月份,为了节省开支,陈光标花15元钱买了一个被子,一张细席,露宿在合肥街头,每天白天在路上用仪器为患者检测身体,晚上就睡在新街口安徽饭店旁的邮电局走廊上,清晨早早起来,花两角钱到原来老新百门前的公共厕所里用自来水洗脸、刷牙。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季,陈光标顶着烈日,冒着40度多的高温,在新街口路边为人检测身体,时间一长,皮都晒出泡来,但陈光标始终咬牙坚持着。当时,每检测一位患者收2元钱,一天可以收入200多元。2个月以后,陈光标已经挣到一万多元。不久,陈光标租了房子,开始生产销售跨世纪家庭CT”,并在旁边的安徽做电视广告,打开了安徽市场,仅邻县五河一县就卖了一百多台。陈光标凭借着自己过人的智慧和艰苦卓绝的精神终于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收获成功的喜悦

1991年以后,陈光标的事业开始渐入佳境,1996年,他创立了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销售名为跨世纪家庭CT”的电子疾病探测仪。第二年,一次山东泰安之行,使陈光标发现了人生的第二桶金。当时的泰安盛产灵芝,而且价格较低,200元一公斤,对治疗慢性病有良效,陈光标敏锐的目光发现其中大有商机,灵芝好是好,可食用不方便,如果能磨成粉,制成胶囊服用就方便多了,带着这个令自己都兴奋的想法,他敲开了合肥大学和省各大医院专家的大门,请南京大学专家做广告策划,再请医院做临床报告。拿到生产许可证后,他又筹款到上海买了6台胶囊生产机,再赴山东泰安大量收购灵芝粉,回来制成灵芝胶囊销售。这样一来,200元一公斤收来的灵芝制成胶囊后,售价达到2000元一公斤,这使陈光标收益颇丰。而更令陈光标感到高兴的是,他开发的灵芝胶囊项目促进了山东泰安的灵芝经济,带富了一方百姓,泰安市政府还因此颁发给陈光标特殊津贴。

2000年,陈光标组建了江苏黄埔投资集团,刚开始主要业务是收购银行不良资产,进行整合、盘活再出让,后来的一次机会,使他对循环经济发生了兴趣。当时南京为迎接世界华商大会,江苏展览馆旧馆需要拆除,南京市领导找到陈光标,问他愿不愿意接手,陈光标表示愿意试试。结果一接手才知道,这里简直就是一座富矿,废旧的钢材可以卖给钢铁厂,报废的车胎可以清洗切块机成粉做塑胶跑道和农用车胎等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变废为宝,减少污染,利于环保。以后,陈光标又将这一循环经济模型,移植到废旧家电、电脑、生产设备甚至高速公路设施方面,在为自己带来倍增效应的同时,陈光标找到了自己价值所在:创造不止、回报社会。他认为,捐款捐物是一种慈善,而搞好环保,搞好循环经济,造福社会和子孙后代也是一种慈善,他决心做一个慈善家,用多种方式报效社会。

陈光标常说,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他之所以取得了今天的成绩,是因为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在商场闯荡这些年,陈光标从不抽烟、很少喝酒,更不参与赌博,也不出入夜总会、歌舞厅等场所。闲暇的时间,陈光标坚持读书学习,这已经成了他多年的习惯。他读书涉猎很广,这有力支撑了他的事业,也极大地提升了他的个人境界。

目前,陈光标的江苏黄埔投资集团已涉及新型材料制造生产、再生资源利用、房地产开发、青少年国防教育、电厂配套设施生产、以及智能识别系统研发等诸多产业,并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立志成为中国传统产业新价值的发现者和创造者。2005年黄埔投资集团荣获中国诚信示范单位荣誉称号,2006年成为中国最具生命力百强企业。今年集团公司营业收入有望达到90亿元。

慈济普天下的人

少年极度贫困的经历和父母的谆谆教诲,使成功以后的陈光标总是竭尽所能去帮助别人,做好慈善事业。早在1996年创业之初,陈光标就开始投身于慈善捐助活动之中。那年陈光标刚刚创立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公司,一年的收入不到20万元,就拿出3万元资助一个安徽的白血病患者。2002年以来,陈光标领导下的江苏黄埔向南京市公安消防局捐助近千万元,用于消防公益宣传。2003非典期间,陈光标又向安徽省医疗机构捐赠了800台远红外温度检测仪和200万元现金,用以支持抗非事业。2004年底,东南亚发生海啸,陈光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向海啸灾区捐出了300万元。

他说:一个人活在世上能影响更多的人幸福和快乐,我认为这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俗话说,吃饭是为了营养,喝水是为了止渴,如果钱留下来,我们应该回馈给社会那些需要用的人,有了财富不会使用,我认为是一种负担。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陈光标还表示:中国慈善的春天已经到来,但尚未百花齐放。如今的中国慈善事业,就好像三十年前的改革开放初期一样,也需要大胆创新、大胆尝试,也要解放思想,摸着石头过河。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只要是为了慈善事业的发展,怎么做都不为过,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对完善中国的慈善事业、促进其制度化、科学化起到很大的提高和帮助作用。同时,陈光标也呼吁,全社会也应该对中国的慈善事业多一份理解和包容,无论多少,一万元还是一元,都是爱心的体现,就应该大力褒扬。

20109月初,他在某公司网站上刊出了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一封信,称死后全捐50余亿人民币财产。展示了一位终身为慈善事业做贡献的企业家,慈善家多么博大的胸怀,必将引领中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最后,我想用陈光标的慈善语录结尾:

财富如水。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独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家中; 但如果你有一条河,就要学会与他人分享。

慈善不是一时一地的“阵地战”,慈善是长征,而且永远没有终点。但慈善不是苦难的长征,而是快乐的长征。慈善不分民族,不分国界,不分信仰。捐赠者快乐,受捐赠者也快乐,在慈善长征的路上,一路都是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