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三次保全了老烟台


     

 

 

 

 

     开放,三次保全了近代烟台

           本文分上下两篇刊于9月3日、9月10日之《中国经济时报》周英杰专栏,

                为本人纪念烟台开埠150周年长文《留住老CHEFOO那渐逝的芳华》之一部分。

 

 

                   周英杰 

                

                

                

 (1930年代的chefoo海滨美景。虽然彼时烟台的地位已经被后来居上的青岛逐渐取代,但那个时期仍然可称为是这个城市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德国驻烟台的领事馆。该建筑在烟台山上,现在被挪作他用。)

 

 

 

  (俄国驻烟台领事馆。大门左侧有机关枪。现在,即便是老烟台人也不清楚该建筑的具体位置。)

 

 

 

如果我们把清朝咸丰十一年农历七月十七日,也就是公元1861年8月22日,由直隶候补知府王启曾等人主持的短暂仪式确定为烟台正式开埠的起点的话。那么,屈指算来,到2011年的8月22日这一天,这座城市的开埠史已经整整有150年的时间了。

得益于对外开埠,在中国近代的很长一段时间,老烟台是北方沿海除了天津之外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一时间,洋人、洋货纷至沓来,烟台山外的海面上轴橹相接,蔚成景观。

据地方史乘记载:截至20世纪初,在烟台常驻的外国居民有4000多人,大约占到了这个城市常驻人口的十分之一。英、美、法、德、日、意、俄等17个国家在这里建立了领事馆。烟台山周围的“准租界”地区汇聚了汇丰银行、太古洋行等欧美主要国家的商业机构。

烟台还一度成为北方最大的基督教传播中心,是欧美各个基督教教派传教士在中国的大本营。近代史上有影响的外国传教士,如李提摩太、狄考文、路思义、郭显德、倪维思、韦廉臣、戴德生、明恩溥、李佳白等人都在这里生活过。其中,有的传教士像广学会的创办人威廉臣、中国近代西式教育的创始人狄考文等人,死后直接葬在了毓璜顶旁边的西人公墓,长眠在这个他们所热爱的小城之中。

别看当时烟台的城市规模并不很大,常常被本地人称作是“烟台街”,但彼时的烟台却实实在在是一座十分标准的国际化城市。

自然,烟台的第一次开埠是帝国主义奉行的“炮舰政策”的产物,浸透着中国人的一种深深的“被迫”的耻辱感。但另一方面,不能不承认的是,正是由于对外开埠,才给这座被英文世界称为是“CHEFOO”的城市,带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完全可以说,老CHEFOO闻名于开埠,也从开放中得到莫大的益处。

别的暂且不论,这里只说说因为开放而使得这座城市在近代史上至少三次免于战火的经历。

太平天国运动被清廷成功弹压之后,捻军的势力开始在北方地区坐大。对于依靠彪悍的骑兵驰骋于华北大地的捻军而言,开埠近十年之久的富庶的烟台一直是他们梦想攻占的一个出海口。于是,在1860年代东捻一度两次武装进攻烟台。

但是,当时的烟台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城市,而是聚居了很多外国侨民的通商口岸。考虑到捻军的进犯同时也将严重威胁这些外国侨民在烟台的利益,在烟台的外国侨民和在烟台的清政府一道肩负起了保护芝罘的使命。在派出传教士和捻军谈判失败之后,在烟台的外国侨民组成了一只义勇军准备抵抗捻军的进攻。最后,依靠着外国提供的巨炮和停泊在烟台海面的外国军舰的炮火支持,捻军只能在烟台的外围稍作停留,烟台城得以安然无恙。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上不宣而战攻击清政府的运兵船队,由此拉开了甲午战争的帷幕。其后,大清国的部队在陆地和海上连续失利,战火很快延烧到了东北的旅顺和山东的威海等地。

1895年年初,北洋舰队所在的威海被日本占领,之后北洋海军在刘公岛向日军投降。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战争期间,日本军队虽然炮轰过蓬莱,在牟平附近击沉过北洋海军从威海逃脱的鱼雷快船,但他们在胶东半岛活动的活动范围始终有意避开烟台。

其实,这并不是日本人的“仁慈”!日本人何尝不想占领烟台呢?还在日本军队刚刚在荣成龙须岛登陆之后不久,日本陆军第二兵团司令大山岩就拟定了进攻烟台的作战计划,野心勃勃地要把烟台据为己有。

但进攻烟台不比进攻威海,因为烟台早就是个开埠的口岸城市,作为欧美列强的英国、德国、美国、法国、意大利、俄国、丹麦等国家都在这里拥有各自的商业利益。日本搞不好就会得罪这些在烟有商业利益的国家,因为占领烟台的缘故,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已经取得的战争成果甚至有可能化为乌有。

果然,在得知日本有意占领烟台的情报之后,英国驻华的“中国舰队”司令斐利曼大为恼火,立即表示强烈反对。1895年1月24日和1月30日,斐利曼两次致电英国海军部,力言烟台乃一商埠,并非军事要塞,如为日本占领,必将港口封锁,影响英国等各国在此地的商业往来,并将为中国二十多个条约港口开一恶例。而根据卡尔逊之《远东问题》披露:当时英国在烟台的贸易额为2850万英镑,如果坐视日本占领烟台,那么英国在华的贸易就将大受影响。(转引自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三联书店2008年12月第1版)

于是,在甲午战争中一直偏袒日本的英国开始不断敲打日本,警告日本不要有占领烟台的非分之想。日本在1895年2月12日占领威海之后,事实上并未向烟台进兵,也正是害怕投鼠忌器,进一步激化与西方各国的矛盾。

而烟台则从列强的这种勾心斗角的“均势”中,得以全身而退,避免了日本的军事占领。于是,在整个甲午战争期间,虽然烟台地处东北和威海两个交战区的要冲地带,但一直风平浪静,躲过了日本炮火的蹂躏……

因为列强在烟台的这种“均势”格局,烟台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再一次成功地逃脱了德国的军事占领。

1900年因为镇压义和团排外运动,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慈禧和光绪皇帝则狼狈不堪地逃到了西安。

由于在整个义和团运动期间,德国的公使克林德被杀,所以德国在八国联军中的气焰最盛,八国联军公推的统帅就是德国的瓦德西元帅。

瓦德西奉德国威廉皇帝的命令来华,除了要求清政府给与最高限度的赔款之外,还有一个直接的目的,就是在适当的时机出兵攻占烟台,以报复公使克林德的被戕害案。

为了完成德皇赋予的使命,还在瓦德西接到八国联军统帅的任命书,乘战舰从香港一路北上,于1900年9月25日经过烟台的时候,就在战舰上对烟台做过初步的观察,并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攻占方案。他11月24日呈给威廉皇帝的报告中直言:“殆余熟察中国现状以后,乃得一结论,即攻占该埠之事,实不困难;加之铁甲舰队之助,尤为容易。关于军事方面之难题,只是继续占据该埠以及防守陆地一面,两事而已。”(瓦德西:《瓦德西拳乱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8月第1版)

但瓦德西攻占烟台的计划却在当时遇到了困难。一是俄军的提前撤退,加重了德国军队占领北方地区的责任,使得德国暂时失去了占领烟台的余力。二是当时已进入冬季,直隶沿海将马上封冻,这将使得德国攻占烟台的军队与远征军大本营之间失去必要的联络达三个月之久。为此,瓦德西向德国皇帝保证说:“余当于重行驶船之时,换言之,至迟在1901年3月1日,着手攻取烟台。”

然而,随着瓦德西对于列强在烟台的势力做了综合的分析之后,他从急于实施占领计划的立场上迅速后撤,变成了一个他所说的“力谋避免攻取烟台之人”。

瓦德西为何会有这样的转化?这是因为他面临了和当年急于占领烟台的日本军队相同的难题。

他在作于1902年的一段题为“烟台”的文字里对此有详细的分析——

占领烟台所惹起之政治影响,无论如何,必非令人可以乐观者也。第一步,英、日、法各国军舰,甚或意国军舰,均将立刻开到烟台遣兵登陆,略似上海方面情形,将使我们此后对于烟台之一切行动,皆一一受其阻碍。日本方面一定提出抗议,因该国在烟台之商务甚盛,不欲受损故也。或者英、美两国亦将提出严重抗议,因英、美两国只欲战事限于直隶一隅,以免其他中国各地之英、美商业受其妨害故也。俄国方面似乎劝勉我们力向山东扩张势力,一如我们所愿。但彼之真确希望,却在促使我们与英国、日本发生龃龉。法国方面当然对于凡与我们发生不利之事均甚暗喜,或者法国因与俄国之怂恿——曾经故意劝励我们扩张势力于山东,以引我们与美、英、日三国发生冲突。于是我们竟负破坏列强勉力所成的共同行动之咎。……倘若发生激烈冲突,则我们势将自取大辱而终。(瓦德西:《瓦德西拳乱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8月第1版)

 

在认识到占领烟台后所可能产生的严重政治后果,瓦德西一方面暗中采取“故意拖延时刻”的办法,对付德国皇帝意欲占领烟台的计划;另一方面多次驰书国内游说德皇,强调“固无即兴占领烟台之必要。”

其实,德国国内对于德国皇帝立志占领烟台的计划也并非没有异议。有的论者就以为:德国应以占领青岛、胶州为满足,不必再行妄求。而且,随着青岛的开埠,胶济铁路的建成,昔日烟台的大部分商务必将为青岛所夺,那个时候列强对于烟台的兴趣或将慢慢冷淡下去,不复重视,而届时德国就可以不劳而获烟台。另一方面,正像瓦德西所说的,“只图占领土地将使我们发生无数困难,财政将为之破产。倘将来中国恢复元气之后,我们实无能力独向中国开战。”

在权衡了各种利弊之后,德国皇帝在1901年2、3月间给在中国的瓦德西写信,明确指出:“阁下所筹思之占领烟台一事,假如中国北方局面不再趋于险恶一途,则无实行之必要。盖因由此所得之比较微小利益,其势将为因此所酿成之政治危害,尤其是延长吾国东亚用兵之时期,以及易与列强惹起纠葛之危险等等,弄成得不偿失。因此之故,关于烟台

一事,尚请阁下先行静候余之命令。”(瓦德西:《瓦德西拳乱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8月第1版)而在下达此命令之后不久,德国就正式决定原先的军事占领烟台的作战计划。

然而,尽管如此,最为瓦德西等德国在华的军官而言,对烟台仍然不能释怀。甚至在接到德国皇帝暂定执行占领烟台的命令之后,瓦德西还曾于1901年3月中旬专门乘坐军舰来烟台逗留过几个小时,并再一次向德国皇帝详述了一下他占领烟台的作战计划:“防守该港之两个要塞,直到现在每个要塞之内只有两尊二十一生丁大炮,三尊十五生丁大炮,以及一个大队之众,但实额至多不过二百人而已。余以为攻取该处要塞,即无铁甲舰队之助,亦复不敢困难。譬如我们攻击目标,先向其中一座易于围攻之要塞,而不要先打东边那座要塞……”(瓦德西:《瓦德西拳乱笔记》,中华书局2009年8月第1版)

 然而,瓦德西纵然想得再美,计划设想得再周详,也只能是“意淫”而已。彼时,德国的最高当局已经正式决定放弃这块即将到嘴的肥肉,瓦德西只能站在美丽的烟台山上徒唤奈何罢了。而作为烟台而言,正是因为她的开放,得以让自己第三次免于帝国主义炮火的涂炭。  

                           

                                                       2010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