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的野草在稀缺的土地上疯长


      

    一份涉及全国1457宗闲置土地的“黑名单”,这几天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据说,这份由国土资源部对全国大规模调研后总结出的闲置土地名单,详细列出了省份、项目名称、土地受让人、合同编号、合同签订时间和约定的开工竣工时间等内容。现在,这份“黑名单”已经由国土资源部交给银监会,据说,银监会将据此做一次全面的风险排查,其中80%的闲置土地可能被收回。

    在房地产市场调控正进入胶着状态的关键时刻,这样一份“黑名单”的出台,加上管理部门将要对其施行的雷霆措施,无疑很能得到民意的激赏。但是,8月4日出版的《中华工商时报》报道说,国土部有关人士向其记者明确表示,这份“黑名单”并不存在。其实,单凭由银监会来收回闲置土地这一条,这条消息的真实性就基本不存在了,什么时候银监会成了土地管理的最高当局呢?不过,疑问虽然存在,但要否定这条消息的真实性未免有点煞风景,因此这份“黑名单”在昨天(8月5日)继续成为一些财经媒体热衷报道的重点内容。

    其实,如果说这份名单确实存在的话,它的准确性也是大可怀疑的。别的不说,这份名单认为上海居然没有一宗闲置土地,这显然是一个让人无法相信的结论。如果上海这样一座特大都市没有一块闲置土地,那么它就可以算是一个房地产市场发展均衡到了“天衣无缝”的模范城市,上海的房价已经合理到了不容置疑的程度,它也根本没有必要对市场进行哪怕是一丝一毫的调控。而在这份“黑名单”上名列前茅的江苏,其省国土厅已经在喊冤,其中有的地块早已转手,但在名单中却还被挂在原来的企业名下。(8月5日《扬子晚报》)

    当然,话说回来,不管这份“黑名单”是否存在,也不管“1457”这个数字是否准确,城市存在大量闲置土地应该是一种客观存在。按照对于闲置土地的一般理解,在合同规定时间一年以上未曾动工开发的土地,即可称为闲置土地,但是,房地产开发不像小作坊里的生产,今天买到原料明天就可投入生产,它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特别是由于牵涉的面太多太广,因此出现一些土地暂时闲置的情况,应该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当这种闲置土地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特别是一些土地可以闲置数年甚至超过10年,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土地资源并不丰裕、商品房供应不能满足需求的国家来说,就有点不能容忍了。

    很显然,闲置土地的大量出现,有投机炒作风潮的因素,一些投机商人积极拿地,但并不打算建造房屋,而是期望着从囤地、倒地中赢取暴利,一旦市场风向出现了变化,这些并无实力建造房屋的投机商人就只能听凭土地闲置,以时间来换取盈利空间。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把矛头对准这种投机商人,以为是他们造成了大量闲置土地,却并没有找准问题的穴位。很显然,大量土地闲置的真正责任者是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的制度路径下,地方政府对于出售城市土地一向抱有十分高的积极性,在“招拍挂”的制度安排下,土地按照“高价者得”的原则流入了投机商人的囊中。

    必须指出的是,目前的闲置土地中,更多的并不是投机商人在玩“飞去来”的炒作游戏,而是在非投机性质的开发商手中。但是,这些开发商在拿到土地后却常常会陷入动弹不得的困境,除了资金链可能出现断裂之外,更常见的原因是这些土地在动迁安置、城市规划等方面都还缺乏妥善的方案,但地方政府为了得到财政收入,却把这些还不成熟的土地匆忙推上拍卖场,以至开发商只能承担“被闲置”的苦果。现在,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暴力拆迁的新闻,而地方政府对于发生在自己治下的这种恶性事件却表现得态度暧昧,其间的一个深刻原因,正是在于地方政府不得不为那些已经拍卖出去的不成熟的土地承担背书责任。

    在本轮房地产调控政策中,加大土地供应是一个重要举措,地方政府对此也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但是,如果“土地财政”制度一仍其旧,只怕是土地供应确实增加了,地方政府也从中得到了更多的财政收入,但新的闲置土地又会增加。因此,重视目前已经存在的闲置土地,对其分门别类,对症下药,解决好遗留问题,让闲置土地活起来,也许是比单纯增加土地供应更重要的一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