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从小喜欢看书的人,尽管周围有某些人总喜欢说我书呆子,但我并不认同。近几日突然想到这个命题:“好读书、读好书和读书好”。我把这句话比作是一个人在阅读方面的三个阶段或者说三种境界。
好读书是最基础的阶段,对于任何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来说,首选他要喜欢读书,此谓好读书也。在这一阶段,可能由于自己年纪还小渴望获取知识,也可能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不能随心所欲的获取到书籍,所以对读书的渴望比较强烈。对于一个上小学或者初中的好学孩子来说,对于一个希望获取知识的普通民工来说,都会有好读书的习惯。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对于一个尊重知识、渴望成长的人,首选要培养的是他对读书的欲望,好读书应该是每个追求价值、渴望知识的人的基础。在这方面古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例子;今有巴菲特博览群书,号称只要是书他都会看的例子。我称不上博览群书,但看书确实比较杂,从小也比较喜欢看。小时候每次进西安城,都要让父母给我买本书,有一次我父亲敷衍我,在路边摊给我买了一本薄薄的《大众电影》,当时着实生了好一阵子的气,认为大众电影不算这种的书,起码也要买本什么历史故事或者科学故事之类的才行。
在好读书的基础之上,就要进入了读好书的阶段。之前是见书就要看,现在是要懂得取舍。这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有了自己固定的读书喜好,比如你喜欢历史、或者哲学、或者经济管理或者人文地理;二是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你有了分辨的能力,能够通过各方面的信息渠道来事先判断书的质量好坏和价值。当你读书到了一定阶段之后,一定要找到自己的阅读模式(现在干什么都要讲模式,人生的发展也说要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呵呵)。这样能让你在某个领域里更深更钻更专业,才能让你获取到更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都已经成年人了,事业家庭也已小有建树了,却还是今天看看瑞丽,明天看看杜拉拉,跟着别人的潮流走,这不叫读书,这叫消遣。消遣可以带来心灵的愉悦,却不能带来更多知识上的收获。当然有人说,我要的就是心灵上的愉悦,干吗那么累呀,这点上就是见仁见智了。判断书的好坏也非常重要,时下图书市场非常丰富,但其中良莠不齐,买书之前的判断和选择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要技能了。所以现在心得分享就很流行了,比如豆瓣读书、名人推荐和吴晓波的蓝狮子读书网,都是为了让大家能够迅速的锁定自己需要的好书。如果你读书读到一定程度,也能够练就自己的火眼金睛,因为你对出版社、作者、译者、各种话题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基本上也够能够判断个八九不离十了。我在新浪博客上开了个“栋哥荐书”,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自己读到的好书。
读书好就是最后的阶段了。不管你怎么读书,如果不能上升到“读书好”这个阶段,那也就活该被人骂书呆子了。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为自己获取价值,为自己的成长助推,也就是“读书”的结果一定要是“好”才行。如果整天看黄色小说或者恐怖小说,那结果一定“不好”。大多数的书籍其实都是对人有帮助的。看小说可以让你经历自己不可能经历的东西,速成式成熟;看经济管理可以让你在工作事业当中更加专业;看哲学和科学能够让你更加了解自我、了解世界,更好的活着。但看书要能够进得去,也要能够出得来,如果看得走火入魔,看得入戏了,那就适得其反了。所谓“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那都是因为看得太入戏了,看水浒看成了黑社会,看三国看成了老滑头。
从好读书到读好书,进而到读书好,这是一个读书的良性循环。如果大家都能够进入这个良性循环,还怕别人讲自己是书呆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