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原为“济”庶民,民主就是“选”总统


经济原为“济”庶民,民主就是“选”总统

――2010级研究生与导师见面会上的发言回忆

 

廖进中

 

同学们从今天起都成为湖南大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了,如果从本科阶段算起,这表明大家学习、研究经济学有些“年头”了。刚才在聆听赖明勇副校长、张亚斌院长讲话时,我的脑海中又冒出来我反复思考过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经济”?什么是“经济学”?或者反过来问,“经济”到底是什么?“经济学”到底研究什么?现在的社会上,很多人都说,“经济就是赚钱”,“经济学就是赚钱学”。表面上看,不能说没有它的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完全是这样,比如,我这个所谓的经济学博导,比起那些当官的,甚至比起有些从来没有念过经济学的人,我就没有他们会赚钱;你们这些经济学研究生,今后也肯定要为找饭碗而不是赚大钱去东奔西跑、求爷拜佛的。

多年来,我反复翻阅我们中国的词典,在中国人的语境中寻找与“经济”二字关联得最紧密的词是什么?思来想去,结果还是“经世济民”最妥当。“经世济民”,我个人对它的逐字解释,就是“经营世界,救助庶民”。这样的解释,记起来很容易,说起来很上口,不过理解起来,却是有相当的难度。

比如说“经营世界”,就起码有三个最最基本的问题要回答:其一,是“谁”在经营世界?是皇帝老子、“救世主”在经营,还是天下百姓在经营?其二,是经营“谁”的世界?是经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世界,还是黎民百姓自己的世界?其三,是经营“全中国”这个世界,还是“全人类”这个世界?是把世界看成你死我活的“战场”,还是互利双赢的“市场”?我以为,正是因为以前有我们对以上三个“经世”问题的较好研究,我们才能“心痛”地放弃了计划经济,我们才能把GDP搞上去了,我们才使社会财富大大增加了,我们国家才成为超过日本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我们才能有“改革开放”后的盛世局面。

至于“救助庶民”,我的理解,在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体系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定会产生像农民那样的弱势群体或城市里的困难个人,国家和社会就有责任救助他们,这就是“济民”的实践基础和本质含义。请问:强势群体需要“救助”吗?比尔.盖茨需要“救助”吗?但我们现在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非常不够的,举个小小的例子,昨天的电视新闻说,我们“为人民服务”的国家银行在对储户收取什么“小额存款管理费”。“小额存款”的是那些人?是“大款”们,还是“弱小”者?是我们在座的老师,还是你们这些学生?更荒谬的是,银行还有收什么零钱“数钱费”的!你银行的职责不就是数钱的吗?你银行职工的工资不就是为数钱而发的吗?当然,对于更严重的社会现象,我今天就不说了。

从历史上看,中国几千年来出现过不少“盛世”,诸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永乐盛世”,“康乾盛世”,朝朝代代都有过。但我们认真想过没有:为什么中国社会总是处于从“盛世”到“乱世”的反复循环?为什么中国社会总是在从“繁荣”到“衰败”历代无常中?为什么中国社会总不能和谐地、良性地持续发展?我看,最根本的经济学原因,就是只重视“经营世界”的研究,而缺少“救助庶民”的制度建设,即只有“经世”而缺少“济民”。其基本的发展逻辑是:“盛世”了,社会财富多了,由于缺少“济民”的制度建设,官员就会变成贪官、大贪官,贫富差距就会越来越大,社会就会越来越浮躁,“盛世”就会变成“乱世”。所以,我在此建议,从今以后,我们是不是必须把“经世”与“济民”合起来表达,分开来研究,要将更多的精力研究“济民”,以便更完整地体现出经济和经济学的科学内涵和人文价值?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济民”?我认为,那就是要在实行“市场化”经济体制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民主化”的政治体制改革,让后者为前者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道理很简单,只有占社会大多数的庶民参与民主选举,才能把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意愿通过实实在在的选票反映出来,“庶民”利益才不会“被代表”,政府的“济民”理念、政策和措施才能落实好。

必须指出的是,“民主”这个具有普世价值的概念,在我们中国,是被有些专家“特色”得稀里糊涂了,连“民主是目的,还是手段”,也搞不清了;什么是“实质民主”和“程序民主”,更搞不清了。什么叫“民主”?我把它通俗地归结为七个字:“民主就是选总统”。否则,不是“假民主”,就是“不完整的民主”。我以为,只有在法治环境中选“总统”,把“统治者关在笼子里”,不让他“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他下面的官员才不会“胡作非为”。是的,我们不缺“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古代智慧,也不缺“造反有理”[1]的现代理念,但正如毛主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的那样,由于我们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所以,真正的“民主”制度就迟迟建立不起来。再深入分析,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传统中,不只是《水浒》中的宋江“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西游记》的孙悟空也“只打妖精不反玉皇”,义和团也“只反洋人不反专制的清王朝”,一脉相承,代代相袭。

说到这里,有同学可能会问:这样理解“经济”,是不是把“经济学”变成了“政治学”?我一直记住列宁的一句名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与政治从来就是分不开的。单就经济学概念本身的发展看,英文中economy源自古希腊语οικονομία,即“家政术”,到了近现代,它扩大到了治理国家的范围,就有了“政治经济学”,它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生产关系”是什么性质、什么范畴的概念?要不要以政治经济学的灵魂去指导其他各类应用经济学?大家可以讨论。即使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比如民主国家的总统轮换,往往也是因为经济问题而引发。一般来说,右派总统更主张经济效率,即“经世”,而左派总统更看重社会公平,即“济民”。因而,前者上台,经济增长快,减免税收,难免贫富差距拉大;后者上台,福利增加多,加大税收,导致经济增速减缓。民主国家的选民就是每隔几年在左右两派之间选择,使得两派的矛盾对立“包容性”地变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其结果是无论是“公平”还是“效率”都获得了提升,无论是“眼前利益”还是“长远利益”都得到了协调,而不至于把“问题”累计到了百姓用暴力去对抗性地、破坏性地解决,致使社会大倒退。

会议主持人刘辉煌副院长“突然袭击”式的点名,使我来不及准备,我今天就只能“语无伦次”地说这么一些,耽误了大家的时间,谢谢大家的掌声。

 

2010830

 



[1] 毛泽东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