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
文=曹喜蛙
农历7月15日是传统“中元节”,但这个这个节日几乎很多人都不知道。据说,这个节日与孝敬父母有关,源自佛教典籍,讲的是目莲在阴间看到去世的母亲受饿鬼纠缠,无法进食,便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兰盆经》,许其每年7月15日设素筵供母享用,以后传承开来,遂成“盂兰盆节”的传统。
“盂兰盆节”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此节以后被道教袭用,成了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节中的“地官节”,地官主掌地狱,于是人们穿凿说:这一天领导放假,地狱无人把守,故阴间的逝者们将沿着银河的亮光,回到人间。因此家家户户放河灯,以期在人间接续银河之路,迎接先人英灵。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它表达的就是感恩。古人并不忌讳“鬼”,在古人的意识中,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只是换了一种活法而已。人死了,就会以鬼的形式继续活下去,所以我们对他们,仍应保有一份虔敬之心。
在我山西老家的河津市,也只有我们村——太阳村每年过这个节日,每当这个节日来临的时候,村里会请剧团来唱好多天的戏,蒲剧、眉户剧唱得很多,其他的剧中比如豫剧、京剧、晋剧、秦腔都很少请过,尽管后来我知道这些剧种都与山西、陕西、河南有关,而我们河津地处山西、陕西交界处,即使河南也不远,但是村里人偏偏只喜欢蒲剧、眉户剧,其中眉户剧是陕西的剧种。
除了演戏,就是村里唯一的一条大街上来了很多摊贩,卖什么吃的、穿的的都有,我记得印象最深的是“全羊汤”,然后就是“野酸枣”,记得“全羊汤”是个老头在卖,我与二哥喜旺去吃过。而“卖野酸枣”的也是个老头,但记忆最深刻的是买野酸枣的老头的老太太,一个眉眼看得出年轻时很漂亮的老女人,一脸黝黑,眉心总挤着一朵笑,穿的是很普通的中式女服,小脚。
那时的生活都很艰苦,能买买野酸枣吃的人似乎并不很多,但几乎每年我的记忆里都有那个老太太,不是在街上,就是在大队院的戏园子里,尤其夜里老打着一盏马灯坐在地上,望着来往的客人。
我不知道那老头老太太有几个儿女,也不知为什么这样的一个日子只记得这样一个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老女人。如今,离开故乡快20年了,每当这个节日来的时候,就能回忆起这些几乎很零碎的镜头。
在我的记忆里,村里人从来没有人说过这个节日与孝顺父母有关,也没有人说过与“鬼”有关,也没有放过什么“河灯”,尽管我们那里也不缺河。
其实,我现在猜出来什么原因,因为经过文革的洗礼,很多“话”都不让瞎说了,几乎所有人都没有再提起过那个节日的传统、故事,只简化为一个相对宽松的节日,只剩下面目全非几出戏,几个小摊贩,就这个也应该是冒险。现在,社会重新开放了,什么样的节日都可以随便过,一根毛一点气都没有的都能策划出来,但唯独这个中式的“中元节”“孝亲节”却不被人关爱。
如今,我的父母已经都已去世,我也很少再回到那个日思夜想的村庄。但如果这个中元节能让我的父母活在另一个世界,我是非常乐意的,不管如何对我也是有望团圆的一丝希望。我也乐意有这样一个节日,专门让我们思念、祭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