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世界杯 “中国队”将如何突围


    2010南非世界杯落下帷幕月余,一场足球的盛宴,伴随着参赛各国的喜与忧匆匆散去。这个舞台熙熙攘攘,大腕云集,但是,占据世界人口将近四分之一的中国却与之无缘。不必多说,这是水平问题。然而,世界杯不只是球迷的天堂。对于汽车行业的人来说,我们也有自己的世界杯,全球汽车业就好似一场“汽车世界杯”。

    在这场全球汽车品牌“厮杀”的战场上,汽车世界杯同足球世界杯一样,有来自知名的欧洲传统强队,有来自北美新大陆的力量型球队,还有来自亚洲的新兴成员和后起之秀。可是,在这样热闹的汽车盛会上,唯独中国力量似乎没有队伍。人们都知道,德国车皮实、美国车个儿头大、法国车漂亮、日本车省油......可有人听过“中国车”这个名号吗?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乘用车而言,合资品牌依旧是主导,目前仍然没有形成对“中国车”概念的明确认识。中国车在国际上的整体品牌形象仍然没有建立起来。“中国车”自身竞争力的弱势地位,与其世界第一大市场的优势地位形成鲜明的对照。在全球汽车行业中,“中国队”将如何突围?何时能够“出线”呢?

    早年间,国内自主品牌有几家企业率先突出重围,走向国际市场,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市场打开局面,还尝试着出口欧洲、出口美国等传统重要汽车市场。这些企业包括华晨、陆风、力帆、奇瑞、吉利、长城等等。他们的开拓是里程碑式的,因为前无古人,一切都需要自己摸索,充满了艰难险阻,还要面对国内和国外的质疑。但是这种开拓也并非没有代价。在欧洲碰撞认证方面受到阻力的华晨、陆风等等企业,没有能将“中国制造”这面大旗继续扛下去。

    大浪淘沙,能够坚持下来的企业必将迎来在国际市场上的涅磐。这其中,吉利和长城便是“中国车”的典型代表。

    吉利汽车在收购沃尔沃之前,在欧洲很多人眼里,只是中国浙江一个不知名的民营小企业,甚至大部分欧美人是不知道吉利的,尽管吉利的车出口到全球数十个国家。如果仅仅是想卖便宜车,利用成本优势多赚点外汇,那么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吉利,对于“中国车”的壮大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但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是个聪明人,他抛开中国自主品牌轿车过去一贯靠价格战、靠便宜车取胜的路线,转而进行战略转型,提升品质,致力于安全、环保、高品质的车型,摒弃了“小气”,为其国际化奠定了品质基础。这让吉利的海外收购,从澳大利亚DSI变速器到跨国汽车公司沃尔沃,都一一收入囊中,也不足为奇。因为,这个浙商有着国际的品质和国际的视野。

    同样让中国人在全球汽车行业中硬起来的还有长城汽车。这家深居河北保定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一向做事低调,广告不多,但是皮卡、SUV领域可以称霸,轿车领域也快速成长壮大。然而,今年初的一条新闻让长城再也无法低调,那就是“长城汽车通过欧盟认证”。这是中国自主品牌企业首次拿到欧盟认证,更是传统的国际汽车重要市场——欧洲对于“中国制造”、对于“长城车”的首次认可。长城汽车四款车型通过欧盟整车型式认证,获得在欧盟及世界各地无限制自由销售权,这也让国人开始意识到,“中国车”在制造水平与“洋品牌”正在日益缩小差距。长城其实是在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即打造“中国车”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与“德国车、日本车、美国车”等相对应的“中国车”概念,在市场上逐步扭转“中国车”品牌形象“中国造、长城车”,它作为宣言,是企业对中国的承诺。承诺既出,就没有退路。只能自我加压,义无反顾地建设创新型企业,加速“中国创造”进程。

    中国球迷似乎已经对中国队失去了信心,何时能够打入世界杯,无人对其有何指望。但在“汽车世界杯”的较量中,“中国队”已经开始尝试着突围,并且“小荷已露尖尖角”。从吉利和长城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若想在海外市场站住脚跟、得到汽车强国和全球市场的认可,品质是要摆在第一位的。只有具备了“冲出亚洲 走向世界”的产品品质,才有叫响“中国队”、“中国车”、“中国制造”的充足底气。

    汽车世界杯,“中国队”靠什么突围?每个想要代表中国亮相世界的汽车企业都应该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