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济“义嘴”的自传播启示


 ——台湾“首善”(“首慈”)的启示(下)

        虽然慈济的事业已遍布全球,而实际上证严法师从未离开过台湾岛。我这次去台湾,有幸见到了证严法师,得到证严法师的点拨。但在去拜见证严法师的路上还未见法师之前,我就已经体会到了他强大的号召力!
 
        当时我们是“组团”去拜见慈济大师的,其中的成员有一位北大的副校长、汇丰商学院的一位院长,接待我们的被称为“委员”, 穿蓝色的袍子。在慈济基金会,做了多少年的慈善事业,做到什么程度他们都有一定的级别,这既是一种精神上的奖励,也是对他们工作的认可。陪同我们的委员一路都是他们自己掏路费,没有报销的,他们陪着我们这个团一直从台北到台南。我是半道上从新竹上来的,所以和他们的时间比其他成员要少,只经历了一个半小时,而这一个半小时给我的启发很大。
 
        从商业推广的角度来讲,他们义工的“传道”能力真是了不得,说句实在话,他们讲慈济,比我讲皇明的水平还要高,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通过他们的讲解,我知道了证严法师创办慈济基金会是源于他偶然在医院见到一滩血的经历,我知道了“要用我们鼓掌的双手,保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的故事,我知道了“保特瓶回收做T恤”的故事,我知道了证严法师不主张化缘,要弟子和信徒们依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的故事……
 
        因为慈济的“委员”们各自都有案例,所以他们讲起慈济来像讲故事那样特别生动,正好汇丰商学院的那位院长也是以做案例为特长的,所以他问的问题都很深刻很根本的问题,有些甚至是需要“一把手”回答的问题,结果人家委员级别的陪同人员回答的非常到位,讲到做慈善做社会责任,真是对答如流,并且讲案例讲故事讲的深入人心,而这样的委员据说在台湾有几万人。我也忍不住问了一个问题,我看到很多的庙宇,都是敲着木鱼让别人捐善款,你们是自己行动,我说慈济做的事业是不是对宗教的一种改革或者是一种宗教革命?“委员”说:不是宗教改革,我们法师说了,这是回归佛教本源。佛的本意就是普渡众生,释迦牟尼作为印度王国的太子,他觉得他的人民太苦了,怎么去救他们?这就是他在菩提树下思索考虑的,他幡然醒悟后就成了佛,他考虑的是民众来世的幸福和现在的苦难。所以慈善事业的本意之一是普渡来生,就是积善行德让未来脱离苦难;第二是普渡现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身边的人,救助他人,做手心向下的人,能帮助别人的人,既能给被助之人以救助,也会使自己获得心理上的欢喜。
 
        我还听了一个故事并且为证严法师的大爱而感动。曾经有一个人因为贫穷,得到慈济的救助,后来这人经济情况好转后慈济不救助他了,这人急了,骂娘说狠话。有人给证严法师反映了此事,证严法师登门布道,这人不让进门还一顿谩骂,证严法师就在门外继续劝说,最后说服了这人。证严法师是怎么说服他的呢?当一个人没能力的时候,手心向上求帮助,是给别人做慈善的机会,当有能力的时候再给别人要钱,是剥夺了真正需要帮助人的权利。经济上的穷是暂时的,思想上的穷是一世难翻身的,有生存能力的人求施舍,良心上会不得安宁的。只有人人都想做手心向下的人,才能保证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最后这个人被感化,成为慈济最忠实的义工,后来还成了委员。
 
        有一个对话能体现证严法师的精神,说有媒体记者请教证严法师对时事的看法,记者问:“现今社会乱象频生,我们该以何种心情来面对?”证严法师的回答:乱象是由人心而起。心既能造恶,也能行善;只要人心净化,乱象自然平息。 最重要的关键还是在媒体!其实,社会上爱心人士很多,就如在慈济世界所见到的,都是充满善心的人士。如果媒体能多报道好人好事来带动民众见贤思齐,社会就会到处充满希望。其实在慈济,每个人的嘴都是一个传播的媒体,他们不但当义工,还忠诚地当“义嘴”,传播慈济的理念,以善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很多企业苦恼于营销苦恼于品牌和产品传播,不妨研究研究慈济,如何让大众当“义嘴”,形成自动自发的传播?那就是做有利于社会大众的事,把事业与社会的潮流结合在一起,这也是慈济能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在世界生根发芽的原因所在。另外就是要把企业的愿景与员工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员工从心里认同。皇明一直提倡好用产品,但在终端推广上执行不力,受推广难度和市场的影响,执行中走了样,面对价廉质低的好卖产品觉得推广困难重重,如果都像慈济的义工那样维护慈济的形象传播慈济的理念,那执行力根本就不用考虑了。慈济义工们在不拿工资的情况下,如此忠诚地推广慈济的做法,真值得我们企业界人的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