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楼市新政的江湖评说之五:
尺子•面子•板子
楼市行情高低起落,有根尺子在量着。近几周数据,深圳一手楼交易稍有见涨,二手楼买卖回复到新政之前的水平。于是,尺子量出结果,市道回暖。
专业研究人士拿尺子看刻度,分析缘由:或是刚需难再忍受观望,或是改善需求按捺不住,或是投资力量开始重新探头……等等。细究下去,无非还是楼市很胶着,政策被拆解,前景还迷蒙,预期真含混,加上CPI上行,通胀格局隐现,避险、保值等等,都演化成阶段性的催动力量。同时也当看到,识时务的开发商在政策“压迫”下,作出各种利益让渡的举措,买卖博弈双方有了走向相对平衡的机会。这些,市道常情也。尺子在手,尽可度量。
但是,突然接到一家媒体记者的电话,劈头就问,楼市回暖,是否说明新政调控完全失败?这是媒体舆论的一根尺子。希望刨得猛料也罢,唯恐天下不乱也罢,这类尺子喜欢到处舞动,很有瘾头。
如果依着这根尺子挥将起来,无疑是变成漫天下的板子,都打到政府的脸上。
舆情固然快意,但是政府面子受伤。结果呢?惹得政府动怒发威,再出严苛政策,打下更为狠重的板子?
想来,政府不会如此儿戏式地应对。毕竟治大国若烹小鲜,事关政策,一定是小心而慎重。
但是,肆意游戏政策的角色不少。素来坚持高房价的地产大亨,一会儿阴阳怪气,半作调侃半作施舍状,嘻笑说,“大家降点价吧,给政府点面子”,一会儿以江湖老大的派头号召,“我都从了,你们也从了吧”,半是奚落半是打趣,大大羞辱政府的面子!这些年与政策拉锯,尺子长短,板子轻重,尽在股掌,早已养成了 “能奈我何”的七分骄横、三分得瑟。这些人物的面子撑得很足,相形之下,政府政策的面子很软很薄。而中低收入百姓人群的“里子”,就更受伤了。
这不当是中国楼市的健康面容和体征。
难怪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长郑永年先生指出,中国房地产业积重难返。在中央政府和方方面面既得利益的较量背后,是正在快速形成的“房地产病”。这样的论断很像板子打来,没有顾及咱们的面子。
当然,积重难返,未免悲观。李克强副总理最近视察保障房建设时强调,继续坚持房地产宏观调控,坚决抑制投机需求。板子依然高举,面子却给得很足。中国房地产业只要理性不灭,健康前景犹在。
就像深圳新近颁布加强房地产交易监管的办法,有些罚则的确严厉了许多。观察家认为,政府这回是绷紧面子,举起应当举起的板子,规束楼市,疗病治伤,动了真格。业内难免窃窃有声,怕不怕?
其实,真要面子的行业,总是要有所敬畏的。敬畏真的市场,敬畏硬的政策。心中有了这样的尺子,板子来也,立直了,啪啪啪,强筋劲骨,祛痛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