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的年代
——上海书展购书读前感 中
《极端的年代》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其实我这本书是看过的,在上大学的时候。不过那个时候读的是台版书,90年代读本台版书还是了不得的事,我当时记得这本书将20世纪的历史梳理了一遍,从一战说到二战,再说到冷战,一直说到冷战结束,视野开阔,汪洋恣肆。“回顾了人类灾难不断的20世纪兼具毁灭和创造性的独特本质,并对未来提出了挑战性的预言”。20世纪是一个极端的年代,这本书大概已经有15年没再读了。不过台版书有很多插图,这本倒是一张也没有。
《八十天环游地球》
儒勒·凡尔纳著,上海译文出版社。之前买过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版本,记得好像是一套的,不过我是先看到电视剧才知道原来80天环游世界在以前也属于科幻的。《正大综艺》,皮尔斯·布鲁斯南扮演男主角福格先生,十分的绅士有腔调,比扮演007更早,看了电视剧我才找到这本书读。后来我看到B-52轰炸机也可也环球飞行了,“演练全球精确打击”,据称全球部署演练才大约耗时27个小时,想想我们的科技发展的果然是快,但是很多故事性也丧失了,80天环球旅行福格先生可以收获奥达夫人的爱情,现在环球旅行估计能收获什么?
《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
顾保孜撰文,但是杜修贤的摄影。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这本书我已经翻完了。杜修贤是米脂人,抗战时期就参加八路军电影团学习摄影,1960年任“新华社驻中南海摄影组副组长”,其实就是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御用摄影师,很多现在贴在大家家里的领袖照片,都出自杜手。之所以说“最后7年”,是从1970年开始的,庐山会议,毛泽东与林彪“双剑交锋”,1971年林彪跑路,1972后尼克松访华,1973邓小平复出,1974批林批孔,1975年邓小平最终重掌兵权,1976唐山大地震,毛去世。这些历史大家耳熟能详,但是杜修贤的照片,即使已经在反复调整光线,在毛情绪最饱满的时候拍,甚至后期可能还PS过,我们也可以看到最后时刻的毛泽东老态必显。这7年间的衰老过程,令人触目惊心。不过这本书里的数百张照片比文字还是相对能真实的反应实际情况,比如毛主席的牙,因为抽烟喝茶,又没有现代医疗保健手段(他老人家好像也不喜欢刷牙),是黑黄的,我们在其他照片上看到他呲着白牙笑,是PS过的——不要以为PS是现代才有的,以前也是,以前我看到读库有篇文章,说专门负责修图的人也万分崇敬毛主席,认为毛泽东这样的伟人,天生牙就应该是雪白的,于是就修啊修。不过牙黄就黄呗,毛主席还是一个伟人。
《浮生六记(足本)》
沈复。以前看过,但不是“足本”,据说这本书原书六卷,在清末发现的时候,就已是残本,只剩下四卷;30年代据说发现了后两卷,但后来又有学者考证,说后两卷是伪作,摘抄曾国藩等的著作。不过这本书还是把后两卷放进去了,供普通读者一饱眼福,但是研究者“可以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因此自称“足本”。这本书有文言文,有现代白话翻译,还有插图,我很喜欢沈复的“文案”,写于乾隆年间,描写距今200多年中国的慢生活,简约、隽秀、疏淡、言有尽而意无穷。
《齐白石文集》
齐白石儿子齐良迟编的。我以前买过一本《齐白石自传》,是他口述别人记叙的,怎样从一个木匠变成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言语非常质朴。这本《齐白石文集》,则是将他自传、写给别人的墓志和纪念文章、序、记、留言、讲话、日记、书信都一网打尽,齐白石的文字都全了。甚至还包括“款识”,就是写在画旁边的文字。
这本书里面弄有大量插图,全是齐白石的画。买来赏心悦目。齐白石历经满清、北洋、日伪、国民、共产统治,虽颜色各异,大家都喜欢他的画,可谓异口同声。以前我看过沈醉的回忆录,这个军统头子,和齐白石是湘潭老乡,当年齐白石在家乡做木匠的时候,曾在沈家大院干过活,沈醉便想到他家的木柜上的贴画好象就是齐白石画的,齐白石几年来一直在寻找年轻时画的画自藏,于是就要沈醉把旧画给他,他拿新画换。沈醉敲竹杠,说一副换十福,齐白石答应了(估计不答应也不行),沈醉当时军统头子,全国的警察局局长都买他面子,于是他就打电话给长沙警察署,让他们去他老家,把柜子上的画揭下立即送北平来。结果四幅画被揭烂了一张,三张给了齐白石。虽然那画就是“年年有鱼”“花开富贵”,却是齐白石从木匠转型到画家的作品,齐白石看到自己壮年时的画很高兴,沈醉就趁机要齐给他三十幅画, 齐白石说:你拿我三十幅普通画也没啥意思,不如我好好地为你画三幅三百图,准比三十张好。于是沈醉就回去等了。 过不久,齐白石就送来了三幅画,沈醉一看感到很失望,那个《百荔图》一个盘子里画了些,盘子外面还掉了几个,这也叫百荔图?还有《百鸡图》、《百虾图》就那么一团又一团数不清,不过既然已经送来了,沈醉也无话可说了。回到家里,沈醉把画给母亲和大姨看,二人赞不绝口,这个说鸡子好像是活的,那个说虾子好像是动的,沈醉在一边,忍不住就说了句:可惜都不到一百只。懂画的大姨说他是个外行,中国画最讲的是意会、意象,不能只在画里找,要在画外找。从此,沈醉才知道了齐百石这些画的真正价值。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 袁腾飞说世界史 下》
之前买过三本,中国史上下,世界史上,就差这一本。都说袁腾飞有异样的历史观,我倒没觉得,我觉得他挺正统,很多大家觉得惊诧的历史见解,其实我都在别的书上看到过,袁腾飞只不过是用更加戏剧化的语言,把历史讲给被其他不学无术的老师高的昏昏欲睡的同学们,因为时无英雄,所以暴得大名。
《麦客》
侯登科摄影,侯登科撰文,真是大牛人,可惜 2003年就英年早逝了,才53岁。所谓麦客,是陕甘宁三生特有的,因为麦子不是一下子全熟的,而是西来东进,一路逐渐变黄的,自己麦地里还不黄的时候,先去帮别家已黄的割,割着割着一路回家,到家的时候正好自家的麦子也熟了。《麦客》就是反应劳苦大众栉风沐雨的优秀摄影作品,再加上畅达的文字,十年后被重新编辑整理,仍有生命力。不过,现在麦客应该都开收麦机了吧。
《陕北盲说书人》
和《麦客》一样,是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纸上纪录片在路上系列”。黄新力跟拍清涧县盲人宣传队,到四乡唱“道情”,日记体,配图文。我对这种扎实的书向来是敬仰的,见一本买一本。
路遥老家就是清涧,《平凡的世界》里的生活就在那里。
《台上台下张火丁》
杨景贤著。之前买过一本《青衣张火丁》,读库出的。那书真是漂亮,张立宪不惜血本花了数年才打造成,跟拍觉得效果不好(因为台上演总不能绕到演员正面背朝观众拍照吧),干脆就包了个戏园子,让张火丁把锁麟囊、荒山泪、春闺梦、白蛇传等拿手好戏都演出来,凑近了仔细拍。张火丁是程派,程砚秋曾拜师梅兰芳,但无论程先生还是梅先生,都没有像张火丁这套影像保留下来,我们看到的两位大师的舞台照,大多是黑白的,而且也非程梅盛年。看了《青衣张火丁》,对张火丁十分感兴趣,正好买下。扉页有陈忠实的字,大书“戏魂”二字,“火丁先生存”,称得上先生的女士,不多啊。
《在华五十年》
被别了的司徒雷登的回忆录。我觉得,作为一个出生在杭州的美国人,司徒雷登是一个爱中国的人。他之所以被伟人别了,只不过刚好那时他是一个美国的符号而已。作为曾经的燕京大学校长,现在所谓的北大,什么未名湖,什么燕南园,都是人家在美国一毛一毛的募捐才建起来的。我们责怪东北面的怪物国家忘恩负义,其实我们也强不到哪里去。司徒雷登的回忆录,有近一半的篇幅记叙了抗战后国民党军事经济的大崩溃,以及波云诡谲的内战末期中美关系。应该值得一看。
《伪廷幽影路——对汪伪政权的回忆》
之前买过一套文史资料选辑,这里面的回忆文章,大体不会超过那本书。之前还买过《抗战胜利后受降与接收密档》、《苦笑录》、《汉奸》、《周佛海日记》、《审讯汪伪汉奸笔录》、《今生今世》等书,最大的感想是:当汉奸也是要有自己的逻辑的。为什么我觉得电视剧《潜伏》有意思呢?因为里面第二集关于万里浪与周佛海、丁默邨等的关系,是比较贴近史实的,但是其他汪伪谍战剧,可观的非常少,这跟编剧不读以上的书很有关系。
《东晋门阀政治》
田余庆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者,王导也,“谢” 者,谢安也。我最喜欢看的书之一是《世说新语》,里面人物之俊朗飘逸,谈吐真是字字珠玑,《傅雷家书》里,傅雷建议儿子读读《世说新语》,说“近来常翻阅《世说新语》(正在寻一部铅印而篇幅不太笨重的预备寄你),觉得那时的风流文采既有点儿近古希腊,也有点儿像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但那种高远、恬淡、素雅的意味仍然不同于西方文化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人真是奇怪的动物,文明的时候会那么文明,谈玄说理会那么隽永,野蛮的时候又同野兽毫无分别,甚至更残酷。奇怪的是这两个极端就表现在同一批人同一时代的人身上。两晋六朝多少野心家,想夺天下、称孤道寡的人,坐下来清谈竟是深通老庄与佛教哲学的哲人!”隽永野蛮怎么结合在一起,这本书可能会给些答案。另外,我觉得中国的“贵族”,从宋朝起就没有了。如果贵族指的是东晋门阀这种的话,晚唐已经被杀光了,从宋朝开始官吏基本就靠考试而非门第了。
《史上最强日本史》
关于日本,我写过一个系列博文《从日本士官学校到靖国神社》,供大家管中窥豹。这本书是“樱雪丸”写的,估计也是网名,但搞不懂凭什么国人必读,也搞不懂为啥要用“用研究日本女艺术家的情怀,看史上最强日本史”,日本女艺术家?难道是AV女优?既然封面这么雷人,估计内容大致也是用调侃的、诙谐的语句,来写上一段日本历史。之前看什么《大奥》、完全搞不懂他们在干什么。希望看了这本书,大致知道怎么回事。
接下来还有12本书的介绍,我写不动了,等体力恢复了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