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一款车真的不容易


最近跟同事开玩笑,买不起房,年底要是奖金多多,就先给家里领导买一辆车吧。可是选来选去,还真选不到自己满意的车型。不得不因此多方打听朋友们的意见。

 

选车的硬性条件差不多只有三条:

  1. 十五万以内,最好包牌。
  2. 六速自动,或者不是四速就行。
  3. 无车内污染或异味。

当然了,造型适合女士最好。令人想不到的是,只满足前两条的车好象就已经非常少了。对了,我这儿还有一个潜规则,完全日系血统不考虑,后来这一潜规则被渐渐动摇了。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跟差不多主流的汽车零部件厂商都有些接触。没想到认真计较起来,这最后一条更加令人沮丧,在我的经验里面,竟然只敢相信屈指可数的几款车可能没有此类问题,而那几款车肯定不是我的目标,根本远远超出15万元预算。

 

说到这里只好先卖个关子了,哪家企业要想解决所谓的车内污染和异味,即使不和我们做生意,也绝不可能不与我们打打交道,听听我们的意见和建议,因为我们有全局视野,市场上应该没有别人懂得更多。因涉嫌广告,就此打住。呵呵。

 

在这里,还有必要提醒以日系车为基准进行逆向开发的自主品牌们,他们可能在气味性方面遇到更大的挑战。原因很简单,日系车在此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虽然在中国市场上未必足够,但即使剩下来的一小部分,也有可能被我们所忽视。

 

找一款没有车内污染的车就这么难吗?确实挺难的。造一个呢?其实一点都不难,甚至根本都不是成本上的问题,只是道德水准的问题。在此,除了对跨国公司有点不平之外,也对自主品牌的态度不敢苟同。我原来以为只是用胶的问题,现在市场上却普遍反映基材都有问题,也就是说塑料粒子和织物等也由于生产工艺的原因,也是很难通过气味性检查。在这一点上我还是不能认同。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我们应该是已经解决得很好而不是相反。这些可能只是延缓解决车内污染和气味的借口。如果是真的,我们更加不能忍受。

 

最后,朋友帮我选了一款车。在这最后一项上,我得出的判断是,可能更好一点。造一款好车,真的很难,难就难在整个制造系统的理念不能够高度统一。如果思想统一了,困扰中国汽车十几年的车内污染和气味问题,绝不会迟迟没有较大的进展。跨国公司走在了前面,但也只是领先了小小的一步,而自主品牌完全有机会一步跨越,遥遥领先。

 

哪怕有一天,我们自主品牌的汽车,跟合资品牌相比,可能是动力稍差一点、造型稍差一点、工艺稍差一点,但是对驾车人及乘车人的健康,能够是真正保护的,完全领先的,也算是一种慰籍。想到人们生活水准上升了,开上了汽车,从此有了健康每况愈下的风险,是一件令人怎样都无法纵情开心的事情。

 

如果看到这篇文章,对车内环境问题有点兴趣,可参考笔者2008年写过的两篇文章。

 

200元搞定车内异味

http://gexinli.blog.sohu.com/106016886.html

PUR应用应该普及

http://gexinli.blog.sohu.com/95638539.html

 

由于自己要买车,前些天在中央2台看到相关报道,又想起这个话题,就再写几笔,希望可以抛砖引玉。

 

Alilong于上海 2010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