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想个办法把烟给戒了,否则就不能上班了!”这是四川眉山市东坡区一名官员最近的烦恼。他所在的东坡区出台“新规”,凡承诺戒烟的正科级干部,如没有戒烟,那就请“戒了烟,再上班!”。(据2010年8月12日 中广网)
对于眉山市东坡区使出的这一狠招儿,有人称之“很绝”。认为上班与否,与抽不抽烟没有任何关联。倡导公务员戒烟,单靠无法可依的行政命令,不但做不到合情合理,反而有些变味了。对于这种看法,笔者不敢苟同,一名肩负服务人民光荣使命的政府公务员,连戒烟这道难关都逾越不了,不知道他还能攻克下什么难关、能替人民做好什么事情?
吸烟有害健康。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及受害国。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中国有3亿到3.5亿的吸烟人群,其中男性和女性吸烟率分别是66.0%和3.1%,全国遭受二手烟害的人数高达5.4亿,每年有120万人死于与烟草相关的疾病,超过因艾滋病、结核、交通事故以及自杀死亡人数的总和。另外,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2000年吸烟造成的额外医疗费用达140亿元,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3.1%;吸烟引起的生产力损失为270亿元(2010年6月1日《沈阳晚报》)。显而易见,倡导戒烟势在必行,公务员必须当先锋、做模范。
然而,公共场所戒烟非常艰难。就在今年5月10日,国家卫生部妇社司司长杨青在卫生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称,自2011年1起,我国将在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其他可能的室外工作场所完全禁止吸烟,此讯一出立即引发社会热议。5月下旬,山西省卫生厅、省健康教育所、太原市卫生局、太原市健康教育所联合开展的“公共场所禁烟,你能做到吗?”专项调查结果表明,有近七成人表示全面执行有点难。被调查者中超过半数以上认为“有难度”,不少人甚至表示“不可能”。
公共场所禁烟任重道远,公务员率先垂范责任重大。如同吃螃蟹一样,总得有一个人舍命去冒险。面对“烟文化”,面对吸烟的魅力,面对戒烟之艰难,亟待广大公务员勇敢地站出来,用自身戒烟的模范行动,倡导和引导社会公众朝着戒烟的方向努力,这也是一种期望寄许和责任托付。眉山市东坡区决定从正科级干部抓起,率先承诺不戒烟就别来上班,进而营造公共场所戒烟的良好氛围,工作思路对头,做法值得借鉴。
实施戒烟是确保公众身心健康的必然选择,需要个人决心与意志的坚定,也需要政执法力度的果断与加大,公务员的戒烟行动对社会公众具有巨大的辐射和示范作用。公务员在公共场所吞云吐雾,污染的不仅是环境,还有民众的心灵。不可否认,公务员上班与否,与抽不抽烟没有任何关联,相关法律也没有这种约束性规定,不戒烟就不能上班,显得不合情也不合理。但是,公务员是人民群众学习的榜样,是社会行为的典范。在公务员的心目中,公众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职责所系,其自身要求还有更特殊的标准。比如,许多老百姓可以做的事情,他们却不能做也不许做。而老百姓不能付出和割舍的,为了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福祉,公务员必须积极付出和主动割舍,这也许就是“当差不自在”吧。
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令人无不遗憾的是,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全国性法规。在337个大中型城市中,颁布“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规定的城市只占45.7%。而世界上许多倡导公共场所戒烟的国家,一开始都是下了“猛药”,使了“重拳”的。瑞典禁止在车间、办公室等公共场所吸烟,违者轻的予以罚款,重的开除公职;匈牙利的吸烟者必须交纳“吸烟税”,税金全部作消防用;而新加坡从1986年12月1日起,将不吸烟列为国民守则内容。严禁在公共场所吸烟,有违反者处以高额罚款,高的可达2000新加坡元(约11522元人民币)。吸烟者报考学校不予录取,如是汽车司机吊销执照。现吸烟人数下降到人口总数的15%,成为世界上吸烟率最低的国家。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不戒烟不上班,并不是眉山市东坡区的独创,也不是最狠的招法,有些国家戒烟的做法比这还狠。
当然,公共场所禁烟的目标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实现的,禁烟过程很可能会付出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但是,最为关键的还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从自身做起,尤其是从公务员模范带头做起,扎实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