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9日,中日韩领导人第三次会议在韩国召开,韩国媒体称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等问题是三国领导人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在本次会议之前,整个 5月份已密集地排满了“中日韩”三国间的政府交流,5月2日“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会”、6日“中日韩自贸区联合调研首轮会议”、13日“中日韩运输及物流部长会议”、15日“中日韩三国外长会议”、23日“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29日“中日韩工商峰会”,这些会议有计划地安排在“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之前启动,似乎预示着本次会议将有重要成果所出。但无论是否会进一步推进东亚合作的进程,东亚经济体之间事实上的经济一体化毋庸质疑地已在推进着。
中日韩及东盟13国共建1200亿美元外汇储备库
2009年12月28日,10+3财长和央行行长以及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正式签署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并据此成立一个12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库,通过货币互换交易,向面临国际收支和短期流动性困难的清迈倡议多边化参与方提供资金支持。今年3月24日,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正式生效。但由于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尚未解决,清迈协议距离设想中的“亚洲货币基金组织(AMF)”,独立区域经济监测机构定位尚未明了。独立的监测机构涉及的问题包括监测指标、各国话语权的划分等。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此前有专家分析认为,成员国的覆盖面问题和亚洲经济格局的不确定性,使得组织筹建独立的监测机构这项工作变得尤为复杂。
根据签署的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的10个成员分别占该稳定基金不同的额度,其中中国(含香港)与日本各出资384亿美元,占比 32%,韩国出资192亿美元占16%,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等东盟10国共出资240亿美元,共计占20%的份额。
亚洲国家在2008年举行的亚洲开发银行(ADB)总会上就成立规模达8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库达成共识后,2009年2月又决定将规模扩大到 1200亿美元。同时还确立了东盟10国出资20%,韩、中、日三国出资80%的原则。但是,就80%的出资份额如何分配的问题,中国和日本为掌握基金主导权都想承担更多的份额,展开了竞争和博弈。2009年12月举行的韩、中、日财长会议上,三方达成协议,解决了这个问题。
所谓外汇储备库,即东亚国家将一定份额外汇储备汇入一个“蓄水池”,该国家可以在陷入外汇短缺局面时作为紧急资金使用的一种外汇储备手段。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一些国家由于外汇储备不足出现了外汇流动性困难,这种困难仅仅依靠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架构难以克服。在这一背景下,东亚国家加快了落实“清迈倡议”、建立区域外汇储备库的步伐。
如果遇到外汇危机,各国可以使用的外汇限度各有不同。中国和日本可以使用出资额的50%(192亿美元),韩国可以使用的数额同出资额相同,即192亿美元。东盟成员国可以使用出资额的2.5至5倍。
目前东盟与中日韩的外汇储备总额已达3.6万亿美元,占世界外汇储备总额的一半以上。
中日韩及东盟13国建大米储备库
据日本共同社4月29日报道,中日韩和东盟共13个国家就建立“东盟10+3紧急大米储备库”达成初步协议,共储备78.7万吨大米用以支援陷入粮食不足的国家。
此举目的在于让东亚以大米为主食的国家互相合作,加强粮食安全。计划于10月在柬埔寨召开的“东盟+3农业部长会议”上签署该协议,这一新的国际合作机制将正式启动。
该储备制度将应对包括维持大米价格稳定、发生灾害时的支援、贫困对策等多种目的。各国为储备库提供的大米数量分别为中国30万吨、日本25万吨、韩国 15万吨、东盟8.7万吨。部分将由仓库实际保管,可以迅速地用于人道援助;其余部分则由各国事先申报本国库存中可提供的数量。关于储备库的运营费用,目前可能性最大的方案为日本、中国、韩国和东盟各负担100万美元。
东亚从2004年起,以日本主导的形式开展大米储备试点项目,但是2007至2008年主要农产品价格高涨,发生全球粮食危机时,无法应对大规模大米不足的局面,13国遂决定合作构建更加正式的国际储备制度。
10+3财长会宣布建立7亿美元区域投资基金
5月2日,第13届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会议上正式宣布,建立初始规模为7亿美元的区域信用担保与投资基金,以推动区域内企业积极发行公司债券。亚洲开发银行(ADB)和日本将分别出资1.3亿美元和2亿美元。该基金将对本地区企业发行的以当地货币计价的债券提供担保,基础设施相关投资将成为主要支援对象。日本《日经新闻》报道说:“亚洲企业通过出口赚取的资金不断流入美国和欧洲,该基金的设立旨在支持区域内公司发行本币债券,帮助企业融资,推动本地区储蓄用于区域内债券市场。”创建该基金后,知名度低的企业也可以在亚洲地区的新兴国家市场上筹集长期资金。
本文出自《环球财经》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