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昨日止,全国31个省区市,除上海、贵州外,其他省区市均已公布GDP数据。从这些省区市公布的数据看,就算忽略上海、贵州的数字,29个省区市的GDP也要比国家统计局早些时候公布的全国GDP数字要大。即使上海、贵州今年上半年的GDP没有实现增长,31省份之和也将达到18.8233万亿,比全国GDP多出1.5393万亿,高出8.9%。从GDP增幅看,28个省份上半年GDP增速超过全国同比增长11.1%的水平。 对于关心国家财经数据的人来说,每年看国家相关部门提供的统计数字都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财政部和税务局的财政、税收收入数字打架,城乡建设部和国土局的房建、用地数字打架,商务部和海关总署的进出口贸易数据打架,各省的数据和国家统计局的GDP数据打架……虽然这些数据大多数人都看不懂,大概也没有几个人会相信这些数字,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政府相关部门在娱乐大众,但在开心之余,人们还是会打个问号,统计数字总是打架,原因何在? 客观地说,不同渠道、不同方法、不同对象对同一数据统计的结果必然会有偏差,甚至相同渠道、相同方法、相同对象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组数字的统计都会有偏差,但偏差应该在一个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应该是通过适度修正就能趋向一致的。而事实上,每年面对国家相关部门提供的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数字,国民在莫名其妙、疑惑不解的同时,真的有一种被糊弄、被忽悠的感觉:这些数字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对相同内容的统计结果偏差这么大?这样的统计数字对国民负责任吗? 在中国的官场中有“数字出官”的“显规则”,也就必然会导致“官出数字”的“潜规则”。一方面,地方官为了自己的面子、政绩、仕途,千方百计在统计数字上做手脚,甚至是先确定上报数字,再来拼凑统计数字,导致统计数据严重失真;另一方面,不少地方政府是根据本县(市)每年的GDP数字来进行逐级奖励的,没有实现增长目标或没有达到一定的经济总量,年终奖金就泡汤了,而现实中诸多因素的制约导致光凭实干难以完成任务,利益捆绑使得每一级官员都有在数字上“做大做强”的积极性,因而上下联动,大家都心照不宣、目标一致地吹大泡沫。 从统计本身来说,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基层的统计力量极为薄弱,硬件设施、队伍素质、工作条件都无法满足当今统计业务的要求。二是利益驱动使得行政干预无所不在,虚报、瞒报、迟报、漏报、拒报统计数字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统计方法不科学、不规范、不统一,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地方的统计方法、统计口径、统计工具不一致。四是统计法规、执法体系不健全,统计违法被追究查处的概率低、成本低、风险低。 不论是什么原因导致数字偏差如此之大,政府有关部门对此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加强各级地方政府的统计力量,配备并完善各种硬件、设施,提高统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改善基层统计工作的环境和条件,使统计工作能够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要建立科学可行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彻底斩断统计数字与仕途升迁之间的内在联系,消除“官出数字”的土壤;要建立科学、规范、统一的统计工作制度,提高统计工作效率,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结果信誉;要加大统计立法和执法体系建设力度,严查统计违法行为,严格责任追究,让违法者无所遁形、身败名裂。 统计数字是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经济决策与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是人民群众考察政府执政能力、评估政府工作业绩、测识政府公信力的砝码,因此,统计数字不实,会